加载中…
个人资料
鳌江一小校本培训
鳌江一小校本培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91
  • 关注人气: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综合组】2018(一)第3次教研活动——主题研讨:《学科素养与新常规》

(2019-01-18 11:12:27)
分类: 综合组(科学信息组)

鳌江镇第一小学校本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平阳县鳌江镇第一小学    

项目名称

主题研讨

项目负责人

郑书琴

活动时间

2018.10.24

活动地点

鳌江一小会议室

活动主题

学科素养与新常规

执教者

郑书琴、黄蕾蕾

参加对象

综合组全体人员

申请学时

4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知识分享

1.学习本学科素养与新常规纸质资料;

2.郑书琴老师分享信息技术学科素养与新常规;

3.黄蕾蕾老师分享科学学科素养与新常规;

二、教研组成员交流心得

活动反思

与建议

    根据温州市提出的教学新常规,在大家对新常规都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组织了本次“学科素养与新常规”的学习,因为本组成员有信息1人、思品2人和科学4人,所以跟艺术组一起组织了本次活动,我们组推出郑书琴和黄蕾蕾老师分别针对信息技术和科学学科素养与新常规做知识分享,再听取艺术组各位老师的分享,每个组员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思考,并交流心得体会,收获颇丰!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

            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综合组】2018(一)第3次教研活动——主题研讨:《学科素养与新常规》

【综合组】2018(一)第3次教研活动——主题研讨:《学科素养与新常规》
【综合组】2018(一)第3次教研活动——主题研讨:《学科素养与新常规》
选择2组员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新常规教学中践行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与新常规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信息技术新常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素养的目标融为一体。信息技术新常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方法与实践,通过学习,以下关键在核心素养实践的关键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整体设计课程

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都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具备实践性特点,培养信息素养首先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整体设计课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去创设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实际问题中。遵守新常规,在每一次的课堂学习中,学生都会经历用所学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那么长期下来,他们的信息技术自然会逐步加强,得到提升。

2、以自主创作为课堂核心任务,让学生充分地“想”

新常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应用所学内容进行自主创作”为每节课的核心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创意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范例重点讲方法、讲原理,学生实践时首先需要去发现、去思考所学内容能够应用到什么地方,可以用来解决身边的什么问题,并构思作业内容,确定目标,然后再应用所学去实现既定目标。学生创作不做统一样式要求,让每个学生在具体要求下发挥创意。

3.根据学科特点重组课堂结构,让学生充分地“做”

学生在课堂上要想解决问题,形成思考方式需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新常规要求教师要尽量花最少的时间把需要讲授的新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清楚,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实践,中途尽量不要打断学生,更不能反复切屏,让学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只有实践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了,信息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综上所述,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大步向前,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政策执行的排头兵,要按照新常规的要求,着力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提升。

 

郑书琴

2018.10.26

                   小学科学新常规学习心得

                                  黄蕾蕾

本学期我认真的研读了《小学标准》,让我受益匪浅。下就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注意探究式的教学

科学的教学不单单只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或者说是科学上的相关科学知识,这样的话这就不是科学课,科学概念、知识的掌握要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而的来的,而实验过程最主要的就是探究,在做实验前一切都只是个人的猜想,猜测,是没有事实来支持的,只有在完成实验以后才等得到结论,而实验的过程中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得出结果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为了验证结论而去实验,而是为了研究去实验,原先的假设或许是错的。但是我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而去实验,对于数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加以分析,甚至,当这个实验叫复杂,很难准备时就干脆取消这个实验改为我现场做或者干脆不做,而是我口述的形式向学生表达结果以及知识点,现在想想这个的做法很不好,这不是一个科学教师应该具有的。这违背了科学的主旨——探究,没有探究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注意这点。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三、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但是我必须承认不同的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以及自生的主管能动性,他们的成绩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在面对这些差距时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合理的分组,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小组活动实验的效率,同时对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也能预先制定好,大大提高效率。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组成一定的结对同学,带动后进生学习。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而不是负担。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研读新课程标准后,我对今后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在教学设计时应当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精心选择和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