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综合组】2018(一)第1次教研活动——林佳佳新教师公开课《光是怎样传播?》

(2019-01-10 15:00:53)
分类: 综合组(科学信息组)

鳌江镇第一小学校本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平阳县鳌江镇第一小学    

项目名称

新教师亮相课

项目负责人

林佳佳

活动时间

2018.10.17

活动地点

实验室

活动主题

《光是怎样传播?》

执教者

林佳佳

参加对象

综合组全体人员

申请学时

4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林佳佳老师执教《光是怎样传播的?》

1.导入新课

2.指导光的传播路线画法

3.光的传播路线实验1

4.光的传播路线实验2

二、教研组成员做点评、交流

活动反思

与建议

    林老师是刚考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不管教学还是教研都非常认真严谨,通过本次教学也可以看到林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她教态自然,语言幽默风趣。她好学的性格加上科学组各位老师的互帮互助,林老师成长很快。不过,建议林老师再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班级学生管理,这样的课堂就更完美了。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

            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综合组】2018(一)第1次教研活动——林佳佳新教师公开课《光是怎样传播?》
【综合组】2018(一)第1次教研活动——林佳佳新教师公开课《光是怎样传播?》

【综合组】2018(一)第1次教研活动——林佳佳新教师公开课《光是怎样传播?》

【综合组】2018(一)第1次教研活动——林佳佳新教师公开课《光是怎样传播?》

【综合组】2018(一)第1次教研活动——林佳佳新教师公开课《光是怎样传播?》

【综合组】2018(一)第1次教研活动——林佳佳新教师公开课《光是怎样传播?》
附:

教案:

《光是怎样传播的》

林佳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过程与方法

2.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4.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5.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1.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2.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知导入新课

问: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光源  遮挡物  

问:如果把遮挡物去掉会怎么样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手电筒照到黑板上  

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光

师:这个光圈叫做光斑

师;已知在无遮挡物时,光源在屏上会留下光斑,那么,从光源到光斑中间,光走过的路线你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光是沿着怎么样的路线到达屏,并形成光斑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指导光的传播路线画法

板书:光是怎么样传播的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光源,激光笔,它在屏上也会留下一个光斑,请同学们来推测一下,你觉得光是沿着什么样的路线到达光斑的。请一位同学上来画一画。

生:画直线

师:还有没有别的猜测

生:画曲线

师:那么光到底是沿着直线传播,还是像这位同学画的一样,是沿曲线传播,是可以拐弯的呢?我们应该做什么?

生:实验

师:老师在光源和屏中间插入三张黑色卡纸,那么如何穿过这三个黑卡纸到达屏呢?

引导学生说出从光源出发123

活动三:光的传播路线实验1

师:那三张纸要怎么摆,才能在屏上形成光斑呢?

师:我们来完成挑战一,移动纸屏,使光穿过三个小孔 ,到达屏,并形成光斑。(光要直着射进去)

生:开始实验

师:成功的同学说说看,你的三个小孔的位置有什么特点,才能在屏上留下光斑。

生:在一条直线上

师:那么你能不能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呢

生:画路线

师:你发现这是一条什么线

生:直线

师:现在你能不能回答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光是怎么样传播的?

生: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师:刚刚那个实验只能证明光能沿着直线传播,不能说明光能不能拐弯。现在我们把实验稍微改动一下,把第二张纸向右移动两厘米,看一看光能不能拐弯,绕道纸屏上去。

生:开始实验

师:屏上还有光斑吗

生:没有

师:光斑消失了吗

生:没有,跑到第二张纸上去了;(或者第三

师:现在你能不能画一画光的传播路线

生:光源,第一个小孔第二张纸上

(为什么光斑会出现在第三张纸上呢

出示两个组的做法,当光源直射时,光斑出现在第二张纸上,当光斜射,穿过第二个小孔,光斑出现在第三张纸上同样出示

师:那如果把第三张纸向右移动两厘米,你推测一下,光斑会出现在哪里呢?

生:第三张纸上。

师:总结:我们发现光能沿着直线达到屏上,但是不能拐弯,所以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填空题;加板书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活动四:光的传播路线实验2

师:利用刚刚地实验思想,你能不能想出其他方法,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能走直线,不能拐弯

生:用水管,一个弯的水管,一个直的水管,光在一边照射,看看另一边会不会出现光斑

师:展示器材

生:开始实验

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师:介绍胶体,演示激光在胶体中的传播,介绍云、雾、牛奶,都是胶体,光在其中都会现身。

光是怎样传播?》评课稿

温玉叶

教学至今,听过不少教师的课,但老师的《光是怎样传播?》一课,给我的印象最深: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加演示实验的课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有趣的故事情景引入为突破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讨论,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总结、整理获取有关“光的传播”知识。整个教学活动突出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这一重点,突破了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的难点,有效实现了三维目标,特别注重知识获得的探究过程。
1.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用如来佛祖要求“孙悟空与光娃(光源的儿子)”比试赛跑开始,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入课题,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兴趣中,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题导入特别,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创设的情景中老师还创造性的加入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从中寻找,概括出来,使学生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学习了物理知识,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注重探究,教法灵活
    老师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组织学生讨论积极,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主动有效,实验器材准备科学合理,充分显示了光在气体、液体、透明固体(果冻)中的直线传播路线,很好的探究了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媒体应用得当,丰富多彩的图片、光源的举例、影子的成因、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等很好地体现了多媒体课型形象直观的特点,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适时展现了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教学活动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
    整个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扩大了与学生的交流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方法交替运用,使知识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掌握,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教学方法应用灵活得当,课堂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另外,还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排队、瞄准,激光准直等,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教学活动中,老师将学习的重心向知识探究转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史观教育。

在讲到“人造光源”一词时,延伸介绍了人类用火的发展史,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五、赏识教育,评价及时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并给予及时的表扬,推行赏识教育。尤其是进行小组讨论时,对讨论积极、回答正确的同学奖励给他实验时的果冻,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羡慕之心,更增强了这些同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得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其他同学也能避短扬长,有助于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
六、基本功扎实,精讲精练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虽年逾四十,仍能学习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所选习题都各有侧重,对课上所讲授的知识点,既有练习又相互补充,很好的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老师的课也有些微的不足:这节课的实验都相对较简单,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只给学生器材,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进行实验后的讨论交流,那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另外,应该给点时间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和规律,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就是,学生不必过早的接触科学探究,虽然实验中难免会有所涉及,但不必把探究的七要素全部搬出来,按步骤进行;并且七要素也不是每个实验都必须有的,也可以只有几个要素组合完成实验。
    总体来看,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对我的教学还是有一定启发的,也使我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丰富自己,以期在新课改的路上走的更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