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组】2018(一)第1次教研活动——林佳佳新教师公开课《光是怎样传播?》

分类: 综合组(科学信息组) |
鳌江镇第一小学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名称 |
新教师亮相课 |
项目负责人 |
林佳佳 |
|
活动时间 |
2018.10.17 |
活动地点 |
实验室 |
|
活动主题 |
《光是怎样传播?》 |
执教者 |
林佳佳 |
|
参加对象 |
综合组全体人员 |
申请学时 |
4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一、林佳佳老师执教《光是怎样传播的?》 1.导入新课 2.指导光的传播路线画法 3.光的传播路线实验1 4.光的传播路线实验2 二、教研组成员做点评、交流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
|||
过程确认 |
|
教案:
《光是怎样传播的》
林佳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过程与方法
2.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4.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5.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1.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2.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知,导入新课
问: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光源
问:如果把遮挡物去掉会怎么样呢?
手电筒照到黑板上
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光
师:这个光圈叫做光斑
师;已知在无遮挡物时,光源在屏上会留下光斑,那么,从光源到光斑中间,光走过的路线你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光是沿着怎么样的路线到达屏,并形成光斑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指导光的传播路线画法
板书:光是怎么样传播的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光源,激光笔,它在屏上也会留下一个光斑,请同学们来推测一下,你觉得光是沿着什么样的路线到达光斑的。请一位同学上来画一画。
生:画直线
师:还有没有别的猜测
生:画曲线
师:那么光到底是沿着直线传播,还是像这位同学画的一样,是沿曲线传播,是可以拐弯的呢?我们应该做什么?
生:实验
师:老师在光源和屏中间插入三张黑色卡纸,那么光如何穿过这三个黑卡纸到达屏呢?
引导学生说出从光源出发→洞1→洞2→洞3→屏
活动三:光的传播路线实验1
师:那三张纸要怎么摆,才能在屏上形成光斑呢?
师:我们来完成挑战一,移动纸屏,使光穿过三个小孔 ,到达屏,并形成光斑。(光要直着射进去)
生:开始实验
师:成功的同学说说看,你的三个小孔的位置有什么特点,才能在屏上留下光斑。
生:在一条直线上
师:那么你能不能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呢
生:画路线
师:你发现这是一条什么线
生:直线
师:现在你能不能回答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光是怎么样传播的?
生: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师:刚刚那个实验只能证明光能沿着直线传播,不能说明光能不能拐弯。现在我们把实验稍微改动一下,把第二张纸向右移动两厘米,看一看光能不能拐弯,绕道纸屏上去。
生:开始实验
师:屏上还有光斑吗
生:没有
师:光斑消失了吗
生:没有,跑到第二张纸上去了;(或者第三张纸)
师:现在你能不能画一画光的传播路线
生:光源,第一个小孔第二张纸上
(为什么光斑会出现在第三张纸上呢?
出示两个组的做法,当光源直射时,光斑出现在第二张纸上,当光斜射,穿过第二个小孔,光斑出现在第三张纸上,同样出示)
师:那如果把第三张纸向右移动两厘米,你推测一下,光斑会出现在哪里呢?
生:第三张纸上。
师:总结:我们发现光能沿着直线达到屏上,但是不能拐弯,所以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填空题;加板书: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活动四:光的传播路线实验2
师:利用刚刚地实验思想,你能不能想出其他方法,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能走直线,不能拐弯)
生:用水管,一个弯的水管,一个直的水管,光在一边照射,看看另一边会不会出现光斑
师:展示器材
生:开始实验
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师:介绍胶体,演示激光在胶体中的传播,介绍云、雾、牛奶,都是胶体,光在其中都会现身。
《光是怎样传播?》评课稿
温玉叶
教学至今,听过不少教师的课,但林老师的《光是怎样传播?》一课,给我的印象最深: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加演示实验的课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有趣的故事情景引入为突破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讨论,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总结、整理获取有关“光的传播”知识。整个教学活动突出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这一重点,突破了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的难点,有效实现了三维目标,特别注重知识获得的探究过程。
1.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创设的情景中林老师还创造性的加入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从中寻找,概括出来,使学生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学习了物理知识,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注重探究,教法灵活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媒体应用得当,丰富多彩的图片、光源的举例、影子的成因、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等很好地体现了多媒体课型形象直观的特点,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适时展现了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教学活动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教学方法应用灵活得当,课堂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另外,还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排队、瞄准,激光准直等,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史观教育。
在讲到“人造光源”一词时,延伸介绍了人类用火的发展史,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五、赏识教育,评价及时
六、基本功扎实,精讲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