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组】2016(二)第2次教研活动——黄蕾蕾执教《机械摆钟》

分类: 综合组(科学信息组) |
鳌江镇第一小学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平阳县鳌江镇第一小学
项目名称 |
一人一课 |
项目负责人 |
郑书琴 |
|
活动时间 |
2017年4月12日 |
活动地点 |
实验室1 |
|
活动主题 |
《机械摆钟》 |
执教者 |
黄蕾蕾 |
|
参加对象 |
综合组全体成员 |
申请学时 |
4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一、黄蕾蕾老师执教《机械摆钟》 1.引入 2.观察钟摆 3.观察老师的摆 4.观察我们的摆 5.总结 二、教研组成员做点评、交流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本课初看很简单,分为两个部分:观察钟摆和观察自制的摆,两个活动从层次上看是依次的递进,最终让学生发现摆所具的特点:相同时间间隔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即摆的等时性。直到落实到具体实验中,才发现问题的产生。一、观察钟摆的摆动,因为实在没能找到摆钟因此这个实验只能作罢。考虑过后做了简单的处理,在网上找到了一个模拟的flash版本的摆钟,让学生观察摆钟运动有何规律。本课中以简单的几句话将学生直接带领进入对自制摆的研究,在后面《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时介绍其工作原理再进一步详细的介绍。二、测量自制摆在相同时间间隔即连续的四个十秒内的摆动次数。备课时还简单地将测量认为是可以分隔开来的10秒,直到仔细分析以后才知道原来我的理解有误,这每个10秒必须是连续的,这样才能让学生观察到随着摆幅越来越小时,相同时间间隔摆动的次数是不会影响的。而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如何准确地记录这连续的10秒内摆的摆动次数呢?实验中发现可能某个10秒内摆没有完成一次摆动,这样就会影响摆动次数的记录,且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连续记录是有一定难度的。最终上课的时候,只能以比赛的形式,让小组四位同学进行共同的测量,比比同组内哪些同学的数据较相近就说明越准确,并强调在记录摆动次数时可作相对的忽略。课上下来觉得虽然还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许多学生还是发现了相同时间间隔内摆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对于出现误差的同学我则加以了简单的解释。 |
|||
过程确认 |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
|||
http://s2/mw690/0029yHXIzy7cdGeLwRPf1&690
http://s4/mw690/0029yHXIzy7ccAzR52Xd3&690
http://s3/mw690/0029yHXIzy7ccAzYDxE92&690
http://s13/mw690/0029yHXIzy7ccAAajKsfc&690
http://s1/mw690/0029yHXIzy7ccAAhN9S60&690
附:
机械摆钟
黄蕾蕾
教材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时间精确度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探究过的日暑、水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计时工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摆钟的发明大大地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摆钟的摆,发现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学难点:相同时间间隔内摆摆动次数实验方法的正确理解和操作;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板书:机械摆钟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一方面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一方面引出本课所学的内容。】
二、观察钟摆
1、师出示摆钟,
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我们来观察一下吧。
(出示机械摆钟)
2、观察并思考:摆钟是怎样来计算时间的?小组内可以轻声交流一下。
学生猜测:摆1次大概1 秒钟吧。钟摆就是摆钟的秒针吧?……
师:(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庐山真面目,上面是一个钟面,下面是一个钟摆。请你仔细观察钟摆,有什么发现?
(摆一直不停地在运动;摆的下端是圆圆的,上面比较细)
师:你真会观察!这个圆圆的我们称它为“摆锤”,上面细的部分成为“摆绳”。(认识摆的组成:摆绳、摆锤)
师:这个摆跟时间有什么关系吗?(一秒钟摆一次)
3、师:你觉得这个摆一分钟能摆多少次?学生猜测。
【设计意图: 1.认识机械摆钟由“钟面”和“钟摆”构成。2.发现“机械摆钟能精确测量时间可能跟摆有关系”。】
是啊,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一样。这个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60次,也就是一秒钟正好摆动1次。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摆钟不用秒针了吧?钟摆也叫秒摆。
我请一个同学来帮忙计时,其余同学自己在心里默数。我们发现这个摆一分钟摆了()次,说明不是每一个摆都是一秒钟摆一次的。
(预设: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了,摆的方向偏了,摆的速度越来越慢了。)
3、学生设计方案。
4、同学们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还是做实验来检测吧!
四、观察我们的摆
1、刚才,我们只观察了两个摆,还不能下结论,我们自己来制作一个单摆试试看。
2、学生根据铁架台、棉线、镙帽,自制一个摆。
3、实验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同时在投影仪下的记录单上填写。
|
0~10秒 |
10~20秒 |
20~30秒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小组的发现:同一个摆在自由摆动过程中,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摆动次数的数据汇总表
组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0—10秒的摆动次数 |
|
|
|
|
|
|
|
|
10—20秒的摆动次数 |
|
|
|
|
|
|
|
|
20—30秒的摆动次数 |
|
|
|
|
|
|
|
|
5、汇报交流:说说你的发现,纵向看,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我们的摆在每个10秒里摆动的次数基本上一样。
拓展
《机械摆钟》教学反思
《机械摆钟》评课稿
毛淑蓉
一、思维的卷入
1、循序渐进。戴老师整堂课的设计从机械摆钟如何计时到摆钟的等时性到自制摆钟每10秒摆动次数到测连续3个10秒摆动次数,从简易到复杂,学生的思维卷入程度也在步步深入。
2、卷入深度。戴老师的设计先测自制摆分开3个10秒摆动次数,再测连续3个10秒摆动次数。她问“下一个10秒、下下个10秒摆的次数会有变化吗?”学生的猜测都是会有变化,还能找到自己猜测的理由,充分暴露前概念,寻找到矛盾点。这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改变是非常有意义的,使学生思维的卷入深度更深了一层。
二、探究的有效性
但,一个好的设计如何去落实,使探究更有效呢?
学生准确测连续3个10秒摆动次数是有难度的,怎么落实好?需要教师设置脚手架。如何准确计量时间,通过之前测量机械摆钟10秒摆动次数,已做好铺垫。如何分工,通过前一个活动也做好了铺垫。
但是,我们看到最后一个环节耗时较长,说明还有铺垫没做好。教师问“下一个10秒、下下个10秒摆的次数会有变化吗?”,学生答“有变化”,教师问“为什么”。这给学生一个错觉,我的答案是正确的,连续测3个10秒摆摆动的次数会发生变化,观察时是带着心中既定的答案,带着偏见去观察的,在差别较小的情况下影响实验观察。此时,教师应该加一句“这是你的想法”。当学生数数数错时,其实可以用全班开口发出声音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要默数。
三、科学精神的渗透
1、客观。学生容易带着偏见,带着心中设定的答案去观察。刚才的实验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在实验做完后,教师可以适当提一提,让学生注意科学研究要客观。
2、严谨。反复实验,关注误差。每个实验都反复做了3次,即使在最后时刻仍然坚持重复实验,非常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