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大学》拾零之二
(2020-12-29 09:59:35)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给出的一个人从学习实践开始到能治国平天下的心路历程,是一个循序而进的渐进过程,也是缺一不可的系统工程。
格物。是从一个个具体的“物”格起,接触,了解,进而认识该事物的内涵与外沿,内部结构与对外关系,运行规律与特点,比如格竹子,先从一株株具体的竹子格起,了解竹子的生物学生态学的规律以及其区别于其他树种的特点,进而掌握一大类竹子的共性,从而掌握竹子类的栽培技术。进而推演到其他的树种,然后形成对某类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是一个从特例到普遍,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据岳麓书院肖院长介绍,为四书作集注的朱熹其关注点不仅包含政治伦理等人文方面的学问而且也试图对潮汐问题以及山顶上的化石问题等自然方面进行考察与解释,说明朱熹也是非常重视“格”一个个具体的“物”,进而“致知”,得到对于自然世界的规律性的把握。
格物致知,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一要心诚,而要心正,即端正态度,没有这样一个态度,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所获得的“知”也只能是自欺欺人的伪科学,学术造假的出发点就是获取不正当名誉和利益而不惜造假,所以既没有诚意,更谈不上正心了。大而言之我们曾经经历的那个年代,以某人的言论为出发点及判断是非标准,现实的事物无非是对某一言论的诠释或验证,如果现实事物与该言论相左,那一定是现实出错了,如果一定要坚持现实,那就有砍旗子,丢刀子的嫌疑,那同样是有违诚意正心的原则。
从另一个角度,只有格物致知,有了对外部世界精准了解,获得了真知灼见,也就会超越了小我,拥有了全局意识,历史意识,甚至宇宙意识,站位如此之高,也就不屑于斤斤计较蝇头微利蜗角虚名,为了些许利益,而丧失了良知、诚意,歪了心思。纵观历史,青史留名的都是堂堂君子,所作所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那些为了锱铢利益的蝇营狗苟,或者为了某些拿不上台面的阴谋阳谋,而掀起惊天巨浪,得计于一时,终究难逃身后的指指点点。
态度端正了,诚实不欺,这是做人的基本态度,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有了这个态度,才能去修身,首先要确立高远的志向,做一个大写的人,纯粹的人,高尚的人,“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书破万卷,神交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如此高远的志向,才有修身的动力。修身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渐进过程,需要直面自己,战胜自我,克己向善,也是一个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净化、自我升华的过程,需要每日三省吾身的反思与忏悔,需要有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情怀。还要经得起在没人知道的地方的慎独功夫,面对非正当利益,不是不敢腐,也不是不能腐,而是不想腐,以非法获取为耻,出于污泥而不染,众人皆浊我独清的,而不是和其光而同其尘,哺其糟餟其漓。
身修了,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的人们的衷心拥护,首先建信于自己的家族,持家有方,善于积累和趋利避害,壮大家族经济,发展家族文化;同时办事公道,富于牺牲精神,又有远见卓识,努力培植优良的家风,提升家族的格调,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孝子不匮,人才辈出,使君子之泽,源远流长,如此庶几可以称为家齐也。
家是小的国,齐家的过程也能反映出其治国理政的能力,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能使家齐的人,才有可能使国家得以治理。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的小家都治理不好,何以能够领导一村一乡,更不必说一个诸侯国了。当某人乃至一个阶层的人,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狼狈不堪,家徒四壁的时候,你很难说他会带领一个村,一个乡的人脱贫致富,更不必说一个县乃至一个省了。所以只有有了齐家的实践,并且已经崭露头角,才可能担当各级领导,贫穷与领导的能力可能是具有极高的负相关性,如果认为越贫穷就越光荣,越贫穷就越具备了当领导的天然潜质,就该赋予他领导一村一县乃至当了六部九卿的重任,真真的荒谬可笑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