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关于孝的完整概念
(2020-09-22 16:40:50)
孝,是对给予自己以生命,并抚养成人的父母亲的深沉的爱和真诚的回报,是一种发自天性的自然而然的感情,并把这种天然亲情转化为社会性的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一种规范与道德理念。。作为儒家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传统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伦理观念,被称为“德之本”、“天之伦”、“地之义”“民之行”,而在我们的语境中,孝是曾经被打翻在地的“四旧”之一,孝子贤孙甚至是一种贬义词,今天子女对父母不养、不敬、啃老等等成为屡见不鲜的多发症,以至于一曲“常回家看看”这种最低的要求,竟然唱出了全国多少父母亲的心声,而吏治不严,腐败频发,屡禁不止,也多与官员没有打好孝的底蕴有关,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古代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不无道理。在共和国同龄或稍晚的那些已是老年人或准老年人,常有抢座位,碰瓷、恩将仇报的为老不尊的报道,事情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社会舆论甚差,有“坏人变老了,或老年人变坏了”的说法,看来不是个例,假如这些人能按着孝的要求,爱护自己的声誉,“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不服暗(在黑暗中做事儿)惧辱亲也”,本该是像夕阳一样,光明、温和、慈祥,受人尊敬爱戴的一代,看来重温先哲对孝的论述,虽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但总比不知不觉,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要稍胜一筹。
圣贤在《礼记》、《孝经》《论语》。《孟子》中,从不同侧面对孝的概念进行阐述,概而言之。
1、 孝的三重境界:能养、能敬、能安。
首先,能养,这是行孝的最低层次,甚至在古人心目中,这还算不得“孝”,“烹熟羶香,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即使用最美味的羶、腥、香的食品,经过品尝鉴定后,供养父母,这才仅仅达到“养”的层次,还算不上“孝”,当然从今天的角度看,养可以算作最低要求,底线吧,当然对于对父母的供养水平,要量力而行,对庶民而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即使达不到羶、腥、香的水平,菽水承欢也算是孝了,
孝的第二层次——敬。即态度要尊敬,服务要周到,“冬清而夏温,昏定而晨省”早晚要问安,“出必告,反必面”,“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既是尊敬,也免得让父母惦记;“当父母在场时,“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摆正自己的位置;当父母有病时,“冠者不擳,行不翔,言不惰(戏谑玩笑)”,“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请大夫,也要请最好的大夫,假如父母去世了,“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父母去世了,也要用好人家的粟米来祭祀,真真做到有始有终了;最好能做到“先意承志”“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父母没想到时,自己先想到了,父母一个眼神,自己就明白该做什么了,孝达到这种水平,真是没有挑剔了,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养可行也,敬为难”,连孔子都叹道“色难”,始终对父母双亲保持和颜悦色的好态度,尤其是久病床前,非常困难。
孝的第三个层次——能安直至能卒。也就是对父母亲的孝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让父母亲能够长期处于安定安心的环境,没有后顾之忧,直至到临终的那一天。这就要求保持自身安全,以临深履薄的敬慎之心,待人接物,立身行事,“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保其禄位,守其宗庙,这样才能做做到长治久安。其次,要求自己谨言慎行,“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大到不触及法律的红线,小到日常小事儿也能与邻为善,不做惹人骂的事儿,这样亲人才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愉快的生活,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
2,孝的三个阶段——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第一阶段:事亲。小时候乃至没有参加工作之前,要事亲至孝,首先要保护好行孝的主体——自身的生命安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所以“不登高,不临深”,“慢转弯,慎触棱”“一 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时刻注意生命安全,不做无谓的牺牲,在父健在时,不许友以死,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不能轻易地为之献身,更不能“好勇斗狠,以危父母”孟子把他列为五种不孝的情形之一,当然如果父母亲遭到无端的凌辱、伤害乃至杀害,此时,“父之仇,弗与共戴天”,此时就要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去尽节。
第二阶段:事君。到了参加工作,尤其是走入仕途,当了国家官员,要忠于职守,勇于任事,鞠躬尽瘁,勤劳王室。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处处要做好表率带头作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第三阶段:立身。所谓立身,与担任多高的职务无关,而是人格完善的程度和社会的声誉高低。出将入相,犁庭扫穴,勒石记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固然令人敬仰,平凡的人,如果能做到“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也算是达到立身的要求,如同领袖说的,“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