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聚餐的规矩
(2020-07-06 15:23:56)
余生也晚,仅在语文课中的文言文中,学习了一些传统文化的零星碎片。当兵时,赶上批林批孔,又接触了一点孔孟的断简残篇,不过也如《歪批三国》的相声,所得到的是“九分无用一分被歪曲了”(列宁语)的“知识”。退休了,才得以系统地阅读一点古文经典,但是也正如《礼记》所说的,“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也只能抱着开卷有益的态度,学一点算一点吧。
读《礼记》,许多礼仪规矩虽已时过境迁,但对于读懂古代文献还有帮助,而有些礼节礼仪,直到今天仍有参考价值。比如,《礼记.曲礼上》中对于聚餐中的一些规矩。比如下列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1)“抟饭”(不要把米饭团成饭团吃,这一点倒是不必担心,除了日本料理中有饭团外,我们不会有人盛上的米饭再团成饭团吃),
(2)“放饭”,吃饭时挑挑拣拣,手中拿过了食物,觉得不对口味,又放回盛饭的食器中,这种事儿想来是有的),
(3)“诧食”即吃东西时,嘴里嚼的咔哧咔嚓地声情并茂,即使是大快朵颐,也要注意吃相。
(4)“流歠”,即喝汤时,长长地喝个不停,“饮如长鲸吸百川”,同样也是吃相不雅的表现。
(5)“投以狗骨”,吃饭时,把骨头喂给桌子下的狗狗,这样有轻贱食物之意,对主人不够尊重。
(6)“固获”,即吃饭时,哪样顺口,专挑哪样吃,完全不顾同桌的其他人的感受。
(7)扬饭,即当主人上的饭食有点热,迫不及待地吹去热气,这样显得不够文雅,不够矜持,有失身份。
(8)刺齿,即吃饭时,在桌上当众剔牙,显然有点污染视觉,让人觉得有点恶心。
(9),嚃羹,即喝汤时,羹中有菜,本来该细嚼慢咽,却来不及细嚼羹中的蔬菜,囫囵吞枣般的一饮而尽,这也是贪吃的表现。
(10)絮羹,即自己为自己的羹中加调料,这在古代,显得主人做的羹味道不够,遇到这种情况,主人要表示致歉,说自己做的羹汤厨艺不佳,害得您老人家还得亲自调味。
(11)嘬炙,即大口地吞食烤肉,这种吃相也是不太雅观,显得有点贪婪。
记得二十多年前,去省城参加了一次某某研讨会,与会者自然也都是公家人,吃饭时,某些人先把席上的可口菜夹到自己的碗中,备用。接着再去夹席上的各种菜,捞的差不多了,然后再施施然,享用自己碗中的菜,居然脸不变色心不跳,可见已是一种习惯甚至约定成俗了,假如小的时候,学学《礼记》,大约总会有点绅士风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