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起鲁迅先生

(2011-11-25 21:44:03)
标签:

鲁迅

泰安日报

杂谈

分类: 谈天说地

http://epaper.my0538.com/hgzplpmrdx/taianribao/IMAGE/20111125/06/06_1558.jpg

   20世纪30年代一个阴冷飘雨的秋日,在上海北四川路一家日本人开办的书店——内山书店,一个酷爱读书的穷困青年,用一枚银元从一个50岁上下的男人手里买了两本书:《铁流》和《毁灭》。
  这两本书的定价分别是一块八和一块四,就是说,价值三块二的书只卖了一块钱。这似乎是一桩奇怪的买卖。买书者是因为对知识与光明的追求,卖书者是出于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支持。青年人叫阿累,一个汽车售票员,而那个中年人就是鲁迅先生。四年后,即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于是就有了阿累的《一面》。
  70年的岁月转瞬即逝,如今已是21世纪了。回首百年来的文学创作,人们念念不忘的,依然是鲁迅先生那汪洋恣肆、折戟喋血的文字。在众多追忆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我这个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酷爱读书的文学青年,独独钟情于阿累的《一面》。
  面包与书哪个更重要?不知道阿累在花光了“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后,是如何挨过以后几天饥肠辘辘的日子的。但至少我们知道的是,阿累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实在是舒服极了。一边吞咽干巴的馒头,一边将书摊上心仪已久的畅销书装进口袋,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是书生之清高,还是无以言表的悲哀?这种复杂的心态我不知该如何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学青年如阿累者,那种爱书的心境一定是相通的。
  鲁迅先生当时乃文坛泰斗,负责着《奔流》、《朝花旬刊》、《拓荒者》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如白莽、许广平等。鲁迅对他们极尽关爱与理解,因为他知道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十之八九感觉灵敏,自尊心旺盛,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正是鲁迅先生无私高洁的人格,才使青年人乐意亲近他,把他当做自己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长。
  白莽是幸运的,许广平是幸运的,阿累也是幸运的。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如今重读阿累的《一面》,感慨万千,文坛冷暖,叫人如何不想起他——鲁迅先生,我们的同志、朋友和师长!
  他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仅仅停留了55年,他用其中的30年书写了600多万字的著述,这600多万字的著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启蒙者。他,就是鲁迅——永远的民族魂!“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没有哪个大师经典像鲁迅的文学那样贴近现当代中国读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