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iddle/759a60efxa9544297336a&690
【10月】白马河公园:不肯嫁东风,殷勤霜露中
文/林语尘
神州草木丰茂,成都、湖南,都是以芙蓉出名的地方。在福州,白马河公园算是一个有比较集中种植的芙蓉花的所在。晚秋时节,沿白马路由北向南,走到乌山立交桥支桥的下方,就有一片娇艳的粉色出现在右侧。那就是靠着公园外墙开到路畔的芙蓉花。
说到芙蓉二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只怕就是“清水出芙蓉”。其实芙蓉生于陆地,属锦葵科,为木本植物,为与水中荷花的别称区分,才又有名为“木芙蓉”。其花晚秋始开,有白、粉各色,大而美丽,生于枝梢,有单瓣也有重瓣,霜侵露凌却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因而又名“拒霜花”。
芙蓉花的故事可就多了。
红楼里,芙蓉是与黛玉结缘的花。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抽花签偏是林妹妹抽中了芙蓉花,恰可与宝钗的牡丹比肩。“莫怨东风当自嗟”,一句谶言便道尽一生心事徒劳。
几番明里暗里被提及“很像黛玉”的晴雯,一般地红颜薄命,早夭死去据说也是做了芙蓉花的仙灵。本来只是丫鬟胡言,宝玉却也相信,还特地写了诔文去悼念——风露清愁痴心一片,迷了谁的眼。记得宝玉方读完他那《芙蓉女儿诔》,黛玉便从芙蓉花丛中走出赞好,夜色昏暝,令他一时以为花神显灵。两人论及“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对仗不工,要将“红绡帐”改成黛玉的“茜纱窗”。妹妹原是想说“我之窗便是你之窗”,一片亲密不分彼此的绵绵情意,哥哥却一时兴奋忘形,脱口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令黛玉忡然色变。
命中注定的无缘,无法避免的凋零悲剧。冥冥中自有天数阴阳。芙蓉是秋后最艳的花,过于出众便难免孤芳自赏霜露摧残。
真正的芙蓉花神是宋徽宗的大学士石曼卿。石曼卿最为人称道的是三件事:酒,才,骨。酒,传说他能饮终日不醉,时人以为酒仙。才,最有名的是以李贺诗为上联做的对子: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一语惊动四座。骨,石曼卿身为文人,却有沙场报国之志,曾受命于危难之际,组织军队抵御西夏。然而他出征之前一病不起,终究壮志未酬。
宋人传说仙乡有芙蓉城,而石曼卿死后有人见到他的魂灵,说是已做了芙蓉城主。芙蓉醉红,如有酒意,花艳锦绣,如奇才,凌霜而开,有傲骨,于他确是合适不过。
宋代与芙蓉有缘的还有宰相词人晏殊。《珠玉词》中极多描绘秋景的作品,恬淡闲雅如他者自然喜欢秋季,在众多的花朵中也偏爱秋花——菊花、秋兰、紫薇、槿花,尤其还有芙蓉。
很喜欢他写“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的缠绵情致,温温婉婉地提醒劝告,带一点点长辈看着孩子的宠爱与惆怅,让冷艳的芙蓉花也带上了一点暖色的温柔。
上溯更早的唐代,便不能不提到王维。他避居终南,山中习静,一首《辛夷坞》(也作《木芙蓉》)结了因花悟道的机缘。“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芙蓉又染了层寂寞禅定的色彩。
晚唐的诗人谭用之,晚秋时路经湘江看见了十里芙蓉照水的美景,不经意一句“秋风万里芙蓉国”,从此僻远湖湘之地得了如此美称。那时的芙蓉花,想必是秋风里摇曳生姿、意气风发的神态。
芙蓉花的故事,如斯风雅的却都已经是过去很久的事。
而现代人看见芙蓉花,不知是否先想起古华的《芙蓉镇》,想起全无风雅的阶级斗争悲剧。那些美丽古老、带着各种情怀的故事已被时间大浪淘沙,消失不见了。
所以当你面对白马河的芙蓉花时,也可以完全不想起什么故事。芙蓉只是花,无关乎历史,无所谓情绪。只是凉薄秋意里一枝红艳,暖人心颜。
(成稿:2009年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