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久前,一个做古玩的生意的人,在朋友家里看到一块明代和田籽料的人物玉雕手把件,当时朋友要价八仠元。其实他朋友开这个价,己经是很低的开价了,但他认为这块玉的价值没这么高,所以当时他只出了伍仠元的价。当然他的朋友不肯卖。事后,朋友就将这块玉的照片发到群里,一个玩玉的高手,看到这块玉,只问了一下价,就化八仟元当即买下,一转手他将这块玉卖了。除去自已的本钱一下他就挣了四万二仠元。这下,那位做古玩生意的人,悔恨不已。
当朋友问他当时为什么会漏掉这么一条大鱼呢?他也很坦率。第一,他认为这块玉没到明代。第二,他认为这块玉不是和田籽料。第三,他认为这块玉的雕工不太精细。所以当时按市场价值来买,也只能值这个价。其实他这样说,正好说明,他的玩玉的眼力和欣赏古玉的水平有限。把这块的玉的全部的优点都看成了缺点。这块玉虽然看上去不算很白,但玉质相当细腻,而且油性又好。结合明代当时用玉的状况看,这块玉的材质己经相当好了。而后他又把这块用和田白籽料做成的玉器看成是用和田山料雕成的玉把件。就更把玉的价值看低了。最后,他连明代最有代表性制玉的风格都忽视了,明代制玉,不讲究刀法有多么的细致,只要寥寥几刀,能把所雕刻的人物,花果,动物的神态能表现出来,就是一件好的玉雕作品。所以他会把一块尚好的明代玉雕作品,看成是一件晚清普通的玉雕作品,当然他就会把这块玉的价值愈看愈低。
在古玩行里,这种让别人捡漏的例子实在太多。要做到不让别人捡大漏,也只能不断提高自己玩古玩的眼力而已。就是在拍卖行,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去年春拍,西冷拍出一牧印章,当时拍出价格只有十几万元。而这位参拍买到这牧章子的人,可算捡了一个天漏。其实这是一牧乾隆爷用过的印章。当他研究确定后,再把这牧章子,拿到佳士德参拍,通过多次激烈的举牌,最后这牧章子拍出了一个多亿的天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