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江仙·巴渝十二景之《龙门浩月》
图文/Ljm
(中华新韵◇八寒)
悠悠长江龙门跃,飞流直下朝天。
潮汐回落露幽湾,浩中水静,浩外浪波翻。
鱼岭眺远星火灿,两滨美景非凡。
高台览胜醉廊轩,一湾新月,悬挂彩虹边。
备注:
龙门浩月:因有龙门石刻而得名,龙门浩从长江上游至下游方向分为龙门浩、上龙门浩、下龙门浩,在此处长江边有上下两条石梁突出于江面,石梁间有一浩口(古人称小港为“浩”),船可出入。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有古人刻“龙门”两字于江边石梁,故名“龙门浩”。
“龙门皓月”,是明代“渝城八景”和清代“巴渝十二景”之一。

谨谢 行露了了选刊《凤凰花开诗刊--凤凰于飞情诗专栏》(第202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9d1280d0102xuok.html






































《龙门浩月》向朝天门奔涌而去的长江,受南山山体阻挡,在过海棠溪后,被靠南岸的一排隆起的石梁顿时劈为内外两流。被“劈”
的长江在此转了一个大弯,石梁外江流湍急,梁内却浩如平镜,内外不同如此分明,巴人称这形似弯月、波平如镜的水湾为“浩”。
凸出江面的石梁酷似一尊微微向外流倾斜的游龙,顺着江势连绵而居,中间有一断开处正好疏通着内外水系,由于形如龙门,南宋便有人在其内外两侧刻“龙、门”二字,这龙门浩就此齐名。旧时观之在洪水退去后,浩内水平浪静、浩外波涛汹涌,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每当皓月当空,江舟归来之时泊于湾内,月光照耀下的江面倒映着渔家人燃起的点点渔火,并泛着温柔橘色的波光。文人墨客颂咏此景为龙门皓月、朦胧如画。现“龙、门”二字,已于文革期被毁。新重庆建东水门大桥时,一施工桥墩正好座落于部分石梁上,现露出的部分石梁由于时间冲刷,已变得嶙峋怪异,政府又重新组织刻上“龙门浩月”四字,此湾成一新景,皓月依旧当空,龙门依旧皓月,只是景物全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