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面

标签:
黄土高原臊子面宋体红白喜事陇东地区 |
分类: 黄土情怀 |
臊子面是北方的一种面食,尤以兴盛于陕西关中平原,陕北地区,甘肃陇东地区等。这臊子面多为待客家常上等便饭。旧些年,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如果一个家庭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那就是富裕人家了。所以,臊子面的待遇,只管到了逢年过节,或贵客入门,主家才会吃上一顿臊子面。如果那家过红白喜事能吃上臊子面,那定会传至十里八村,成为乡间的一段佳话了。可见,这臊子面的分量和地位。
一碗臊子面做的好与否,一般看是否具有薄、细、长、筋、光、煎、汪、酸、辣、香的特点。臊子面整体要突出颜色鲜艳,气味浓香,味道好吃。这面做法可不简单,其主要包括面条、臊子汤。面条要薄、筋、光;汤要煎、稀、汪,且汤的味道要酸、辣。
擀面要精致和细腻,要做到“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挑不断”。前锅下面,后锅煎汤,臊子为荤,酸汤为素,佐料不同,风味各异。这臊子不要新鲜的,而要陈年炸的臊子,油要猪油,而不能是清油(菜籽油,胡麻油等)。
臊子汤的做法可讲究了。在锅里倒少许猪油后用大火烧,等油熟之后将备好的姜末倒入油中,加食盐、调和面,再倒入食醋后,用勺子搅直至盐化开,然后倒入开水后,用慢火烧,让汤继续翻滚,这样味道会更好。在往汤里放少许鸡精,可尝一尝口味如何,要是味道还是有些淡,可再放些适量的盐和醋。再往汤里放炒好的底菜、切的土豆粒、猪肉臊子。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往汤里放切的葱花、辣子油。臊子汤要做到汪和辣,辣椒不要片状的,而要细粒状的。
待面煮熟后,先要用冷水将面捞一下,以使面降温,防止盛在碗里,搅成一团,最后才浇汤。这样,一碗臊子面就做成了。如果吃面不喝汤,倒回锅里轮回浇面,俗称“涎水面”。
最近这些年,臊子面的面由手工擀面逐渐由机器压面代替。佐汤蔬菜更加丰富,吃面要不要喝汤的习惯,随人喜好而定了。家庭招待贵客或过红白喜事,尤以酒肉为主,主食则是馍和菜,这菜南北风味都有,口味和种类应有尽有。
臊子面,彻底地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姿态,逐渐被各种肉菜所取代。这臊子面的面和臊子,在物质日益充足的时下,已不再是什么稀罕和珍奇的东西了,自然就被搁浅了。
在黄土高原上,臊子面将永远成为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人的一种寄托和记忆。这寄托便是人们对红红火火生活的一种深切渴望;这记忆便是一家老少围在炕头吸溜一碗臊子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