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堂导入案例评析
(2011-11-26 16:30:30)
标签:
杂谈 |
优秀课堂导入案例评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则是课堂精彩的前提条件之一。于漪老师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课千万不能‘温’,不能‘嘎巴’,起始阶段就要精心设计,亮闪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优秀的导入设计,会制造出一个个“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课堂的精彩与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诚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那样,“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现撷取几则优秀的导入设计,一起来赏析它们的精彩之处。
1、《想北平》的导入设计:
【导入一】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而成的珍珠,它就是乡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棵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碗热腾腾红枣粥,都能引发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人在江湖,身在旅途,身体和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故土。乡土情结是人类普遍的情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好的诠释。
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句式整饬,运用比喻排比,以“小路”“老槐树”“红枣粥”等一系列富于情思和意味的生动意象,寄寓至纯至美的乡思,能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进而使之对课文产生阅读期待.
【导入二】
(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望乡》)思乡是永恒的主题,它拨动着游子的心弦,牵引着游子的魂魄。古往今来,人们为表达对故乡深深的眷念,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文章句。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皆能感人心魄,让人柔肠百转,黯然凝思。现在,让我们再次领略这种思乡的情怀,一起来欣赏老舍先生的思乡之作———《想北平》,走进这位漂泊旅人的心灵深处。
在亲切、深沉的歌曲中,由古诗中的思乡名句导入,以其情思与意韵点染课堂氛围,使课堂变成一个巨大的情感场,其导语从容不迫,富于层次,能有效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情感和思绪迅速带入思乡情境.
【导入三】
师:请同学们来解释三个成语———背井离乡、衣锦还乡、落叶归根。
生:“背井离乡”指离开家乡,去外边的世界闯荡。“衣锦还乡”指离开家乡取得成功后,回来荣显故里。“落叶归根”指漂泊在外的游子年老时回到故乡,在故乡终老天年。
师:诠释得很好。黯然离乡———荣归故里———终老故乡,如此简单而为无数游子所重复的人生轮回,彰显了故乡在游子心中的地位。故乡是每一个游子的根,是游子生命的出发地,也是游子灵魂的归宿。这种思恋,对于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老舍先生来说也不例外。作品写于1936年,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告急,故乡北京告急,这让当时正远在青岛教书的老舍忧心如焚。在浓郁的思乡之情的催动下,老舍用他那支饱含热泪的笔喊出了自己的心声——
生:想北平!
以三个成语,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化为游子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三种行为,用语精练生动,富于哲理,不仅能达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想象,激发思古幽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散步》导入设计:
亲情
——王国江
童年时看父亲,父亲是一座山,
而我只是一只林中鸟,
鸟永远离不开山的熏陶。
童年时看母亲,母亲是一片蓝色的湖,
而我则是一尾鱼,
鱼永远离不开湖的怀抱。
山给我坚强的品格,
湖给我水的欢笑。
山净化我飞翔的羽毛,
湖蜕尽我游弋的鳞屑。
成年时再看父亲,父亲变成山中一片林,
而我却挺拔成一座山,
山永远报答不完林的恩情。
成年时再看母亲,母亲却变成湖中一片水草,
而我却坦荡成一片湖,
水草永远庇护湖的波涛。
师:有感情朗读之后,问:“这首诗歌颂的是什么”“亲情”
师:“爱”是人类伟大而永恒的主题,歌颂亲情的更是说不胜数,你们以前有接触过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电影,或者是音乐吗?都有那些呢?
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歌颂伟大母爱的.
生: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所描写的无言的父爱。
生:《我的兄弟姐妹》,一部感动过亿万人的亲情电影...
生:歌曲《父亲》《母亲》
让我们一同走进莫怀威先生在平凡的一次散步中所体会到的亲情。
3、《背影》导入设计:
【导入一】
师:同学们,这是甲骨文中“父”字的写法。有人说它表示父亲的手拿着棍棒在教训子女,也有人说像个小孩在蹒跚学步,所以大人的手扶着他。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们认同那种说法或是你有什么新的见解。请同学回答后,师点评并说有关父爱的话题导入新课。
发散辩论的导入设计,以兼具趣味性和文学性的“文字游戏”导入课文,与课文中的父亲爱子之情相联,又增强了课堂活跃气氛。
【导入二】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