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地球的自转》

分类: 科学组教研校本培训 |
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集体备课 |
项目负责人 |
周丽君 |
|
活动时间 |
2015年5月29号 |
活动地点 |
美术室 |
|
活动主题 |
地球的自转 |
主 讲 人 |
蔡庆营 |
|
参加对象 |
全体科学组成员 |
申请学时 |
1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提出主题,讲述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相应的板书设计! 2、其它成员讲述自己的想法! 3、蔡老师重新记录整理,重整材料! 4、蔡老师再一次讲述她的教学设计过程!其它成员听! 5、其它成员补充! 6、最后敲定教学设计!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活动氛围非常浓郁,各成员积极参与,对主备人员有很大的收获! 不过备课教师准备有待提升! |
|||
过程确认 |
|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了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的阶段。人们在地球上无法感受到地球是运动的,而且中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思维能力,要使中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可以用实验模拟法。所谓实验模拟法就是用现有器材和实验设备来演示、模拟自然现象的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地球的自转一节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求很高,这一难点内容不妨借助实验模拟法来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利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模拟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一首童年的儿歌吧:“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从这首歌中,我们了解到地球在不停地运动。这节课,我们共同反之探讨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自转。
新课教学
提问: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么样运动的?
生:东升西落
提问:你认为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
生:地球自转
展示:星星相对于北极星旋转的视运动图片,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生:地球是在不断转动的
思考与讨论: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在不断地绕地轴旋转?
生:昼夜现象。。。。。。。。
总结:我们把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基于的现象:太阳东升西落,
推理过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验证方法:假设太阳不动:如果地球自自西向东旋转,那么太阳相对地球方位的变化?如果地球自动向西旋转,那么太阳相对地球方位的变化?
步骤:1、在地球仪上找到学校所在地的大致位置,用大头针将十字方向标固定在该位置处。并使方向标的方向与经线、纬线一致。
2、按由西向东方向(图标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太阳方位的变化。
A |
3、观察并记录:
(1)地球转到A位置时,看到太阳方位——
(2)地球转到B位置时,看到太阳方位——
(3)地球转到C位置时,看到太阳方位——
(4)太阳方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图中示意正午、早上和黄昏的分别是———、——、——
总结:地球自转使我们看到太阳位置在一天中不断地发生变化。由于地球的自传方向自西向东,所以,我们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在西方送走落日的余晖。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生:北极逆时针,南极为顺时针[北N逆,南S顺]
过渡:NBA篮球联赛收官战在2014年4月17日,早上8点进行,当天你看到直播了吗?为什么?
思考与讨论:
1、
2、
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光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等。
|
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
|||
图 示 |
|
|
|||
现 象 |
地球上分昼半球和夜半球,且昼夜半球的位置保持不变 |
地球上的A点正处于黑夜,随着地球自西向东旋转,A点很快就要经过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线CD,又轮为白天。。。这样的地球上(除极昼极夜区域以外)在一天中就会出现昼夜更替。 |
总结: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称为昼半球;暗的半球为夜,称为夜半球。这就产生了昼夜之分。
思考:地球昼夜更替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生:约为24小时
|
|
|
C |
|
思考与讨论:宇宙中的天体是不是都有昼夜现象?
生:
读图:右图中晨昏线中哪一段是昏线?哪一段是晨线?
晨昏线:随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即为晨线,
相反,则是昏线。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
总结:有好处。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资料】
地球的自转轴总能对着北极星吗?
现在地球自转轴的北端正对着北极星,所以到晚上人们只要找到北极星,就可以识别东南西北了。但是,在几千年前或者几千年后,北极星是不是还能给人们指示方向呢?那可不一定,因为在那个时期,地轴不总是指向北极星。是北极星自己跑走了吗?不是的,是地轴本身发生了偏差。
我们知道,地球的赤道部分向外凸出,赤道面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黄道面以及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白道面都互不重合。这样,月球和太阳绝大部分时间都位于赤道以南或以北,它们对地球赤道部位凸出处的引力就必然会对地球产生一个力矩,强迫地球的赤道面向黄道面靠近。但是,地球在快速自转着,就像一个飞快旋转着的陀螺,不会随便改变自转轴的指向,即使它掉到地上或把桌子倾斜一下也无妨。这两种作用力相结合的结果,便使地球的自转轴画出一个以地心为顶的对顶锥,而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保持不变。这就像您去轻轻地压一下旋转着的陀螺边缘,它就会一边继续飞速旋转,一边绕着原来的轴心摆动一样。就这样,南北两极指向天空的那个点就会不断地改变位置,把这些点连起来就能画出一个圆。地极每年在这个圆上只能向西移动很小很小一个距离,25786年左右才能绕这个圆转一整圈,这可真是够慢的。这种运动,科学家给起了个名叫岁差。
除了岁差以外,影响地轴指向的因素还有很多,但都不如岁差那么严重。
板书:
小结:
http://s12/mw690/0029ugRAgy6SMy6bTUT6b&690
http://s11/mw690/0029ugRAgy6SMy5KYTE0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