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活动9《背影》新教师汇报课,评课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文组教研校本培训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
项目名称 |
新教师汇报课、评课 |
项目负责人 |
冯晶晶 |
|
|
活动时间 |
10月26日 |
活动地点 |
|
|
|
活动主题 |
背影 |
主讲人 |
蒋灵芝(上课) 蔡丽娟(主评) |
|
|
参加对象 |
语文组成员 |
申请学时 |
2学时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公开课 2、研讨这堂课:
新老师具有良好的素养,教态大方,语言亲切,导入温馨感人,拓展写作部分教师的亲写的文字感动了在场听课老师。但是对背影的分析过于细琐,又兼面面俱到,学生对背影的解读流于表面,整节课下来,情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升华。 |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通过随堂课和公开课对新老师的教学进行跟踪,及时交流,对新老师的成长还是有助益的。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其他年轻老师也是一种提升。 |
|||
|
过程确认 |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http://s14/middle/7591769agb49a24acff0d&690
背影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4、感受父子情深,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
播放歌曲《父亲》,教师边说: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理解那寡言的爱。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去感受它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
交(jiāo)卸(xiè)
勾(gōu)留(liú)
(学生识记——教师纠正——齐读)
二、
1、这篇文章题目是《背影》,描写的是谁的背影?(父亲)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过渡:是的,这个背影多少年来让作者念念不忘,不忘的是背影中那所蕴含着的深厚的父爱。
2、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字词。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b、走路的姿势
c、爬月台时的动作
过渡:从这些描绘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那深沉的爱弥漫在字里行间。
4、但是“我”一开始就能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吗?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谈谈你的体会。(重点在第5段)
过渡:是的,对于父亲这本书,儿女要读懂总要经过一段艰辛的心路历程。
引入材料:儿子眼中的父亲
过渡: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的生命历程。
三、
1、回顾往事,说说父母为你做的最令你感动的事。
过渡:是啊,从这些琐事上,我们可以体会到父母给予的那无以伦比的爱
2、那我们要怎样回报他们?
过渡:我们的当我们努力思考着该买什么礼物送给父母时,不妨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母?如果爱,就让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感恩……
欣赏歌曲:《懂你》
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其实多么的爱你。花静静的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四、
1、请以
“
范例:老师的心声
老爸,我想对您说:以前的我,总是那么任性,总以为你给予的爱天经地义,抱怨过、憎恶过,可你都默默地承受着。还记得大一开学的那天吗?当你的背影离我渐渐远去,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老爸,天凉了,记得要多加件衣服;劳累了,记得要多注意休息;好想你能陪我们一辈子,好想就这样一直下去……如果真的有来世,老爸,下辈子我还要做你的女儿……
板书设计:
背影
|
背 影 |
绘
别
念
冯晶晶主评(评课材料)
如何让学生体味到深情?
2011/10/26
上午第四节课,蒋灵芝老师在八年二班对《背影》一文进行了试上。上课的过程中蒋老师亲切的微笑和清亮的嗓音为课堂增色了不少。从整个教学过程看,蒋老师备课也比较用心,能结合自己对文章的解读,对文本进行重构解读。特别是结尾,真情告白部分,蒋老师自己亲自写的一段“老爸我想对你说……”真挚感人。但是,在这个环节中也充分暴露了一个问题,当老师深情诉说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心,并热泪眼眶的时候,班级里却有学生笑了出来。
为什么,在这样深情的时候,却有学生“不合时宜”的笑场了呢?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发现关键是这堂课的授课过程中,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整个课堂情味不足。
课堂开始的时候,蒋老师播放了一首《父亲》,并用其充满深情和富有诗意的话语导入了课堂,充分营造了一个温馨温情的教学环境。但是当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时候,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教师提出:“已经读好的同学举手。”班级里仍然是一片朗读之声。但是蒋老师却突然“喊停”,出示了下一个题目:“文章一共描写了四次背影,你认为哪个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圈点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字词。”问题刚提出,30秒不到,又马上请学生举手回答。结果只有一个学生举手并提到了“望父买橘”一节,蒋老师立刻就带领学生进行了对这一小节的“动词填空”……整个过程十分匆忙,学生对文本没有多少时间进行熟悉。并且最后也只评析了这样一个背影。之后马上就转到对“眼泪”的品读上了。对“眼泪”的品读更是匆忙,学生只是找到了地方,在还没开始深入理解的时候,教师就显示答案了。过渡的时候引用了《父亲和<背影>》一文中父亲读背影的选段,这一段文字的引用得好会很精彩,但是在这节课上却存在流程上的问题。材料引入显得刻意,而不知目的为何。顺便一提,蒋老师的过渡语设置和提问方式都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过渡语过于饶舌,使自己在说的时候,都出现了混乱。而提问的时候,跳跃性太大,让人在逻辑上有点跟不上。最后的情感提升环节,因为前期情感铺垫工作没做好,学生的真情告白苍白无力,并显得和这届课堂无甚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性太强,主导性太强,学生几近只是一个背景。
感觉在第一遍朗读的时候,最好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比如:“文章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样和后面问题的承接就显得自然流畅。还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自然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投入。并且,品读背影的问题过于繁琐,可以考虑再简练一些。
在望父买橘的过程中,教师针对父亲的动作一个个的删改换,其实这样做的价值并不大,只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而无所提升。品味这样的句子只是为了感受父亲的爬月台的艰辛,表现父爱,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对整体动作的把握来感受品味。
教授这样的文章,要尽量调动学生的情感,可以通过抓文本本身的情感铺垫,或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实现。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并精心设计课堂流程。其实父亲的背影本身并不让人感动,让人感动的是背后的东西——在那样的家境和心境之下,父亲还能对我如此这般,我怎能不感动?并且要注意,作者在写本文的时候已经人到中年,自己也已经为人父母,体验过当父母的辛劳了,他的理解自是别样的深刻。
或者这篇课文可以单从“眼泪”入手。先问学生在生活中可曾经有流泪的经历,为何?再探朱自清为何流泪。然后解读父子情深。当年朱润生看此文的时候,曾问过他的爷爷此文的真实性,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这一点也可以做一点文章。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在这样深情的文章解读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配上舒缓深情的言语,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进入课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