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故事渊源考略
(2016-01-03 15:28:42)日期:2008-05-01
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 谭家健 教授
摘錄:《六朝文章新論》
《天瑞》篇(共4章)
一、“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髅,蹇蓬而指,顾谓弟子百丰曰……”又见《庄子·至乐》篇:“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与《列子》前半段基本相同。严灵峰认为:“
二、“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章,又见《孔子家语,六本》,几乎完全相同。(《家语》或疑为魏晋间伪托,近年河北定县,安徽阜阳先后从汉墓中发现《家语》古本,可证其为先秦古籍)又见《说苑·杂言》,文字基本相同只是最后没有“孔子曰”等三句。又见嵇康《高士传》,大同而小异。
三、“子贡倦于学”章,《荀子·大略》有此故事:以师生问答方式说明,君子事君事亲,服务于妻子、朋友,永远不能有懈怠之心。《列子》取其开头几句和最后几段,接下去让孔子大加发挥:“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死之息也……。”全文旨在体现道家的生死观。与《荀子》积极用世的思想恰恰相反。显然,不可能是《荀子》摘取《列子》,而只能是《列子》改造《荀子》。故事又见《孔子家语·困誓》,与《荀子》完全相同。
四、“舜间手zhēng@①曰:”章,全文又见《庄子·知北游》。只多两个字。严灵峰说:“盖此两书并出于一源,亦难定其先后也。”愚以为,当是《列子》抄《庄子》。此章之前为“杞人忧天”,主张天地是积气,与本章中“天地强阳气也”呼应。此章之后是“国氏盖盗”,认为人身是“天地之委形也”相同。可见《列子》是将《庄子》资料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这是古代学者经常采用的集证手法。
《黄帝》篇(共16章)
五、“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章,与《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大同而小异。严灵峰说:“全文《列子》叙事详明,而《庄子》则甚简略,疑《庄子》删节《列子》之文为之。”愚以为,《列子》较《庄子》多62字。所谓“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见《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谓“不偎不爱”这种特殊词语亦出《山海经·海内经》“偎人爱人”。可知是《列子》据后出之《山海经》资料补充订正《庄子》并大加发挥。
六、“列子师老商氏,……乘风而归”章,钱钟书认为,乃撮合《庄子》中《达生》《大宗师》《寓言》等篇而成。“《列子》斯节命意遣词,均出《庄子》,捉置一处,便见源流。《列子》之袭《庄》,世所熟知,然祗睹其明目张胆者,至脱胎换骨,假面化身处,则识破尚鲜也。
七、“列子问关尹曰”章,与《庄子·达生》篇相同,只多五个字,改几个字。严灵峰疑为传抄之误,当以《庄子》为正。愚以为,《达生》篇称“子列子”,而庄周与列御寇无师承关系,不当称“子”,猜想此章乃先秦《列子》佚文而保留于《庄子》,魏晋辑《列子》者略有删改,故只称“列子”,“以符合晚辈向前辈请教的身份。
八、“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章,与《庄子·田子方》完全相同。此章把列御寇写成胆小鬼,极力丑化,当是庄周所编造的寓言,不可能是先秦《列子》原文,魏晋人为了保存资料,不加改动,从《庄子》中辑入。
九、“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鸯者”章,其中一段说:“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已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与《庄子·人间世》完全相同。严灵峰说:“两文相较,《庄子》略而《列子》叙事详,且大部分文字为《庄子》所无。《列子》所引乃梁鸯之言,而《庄子》约引之以为蘧伯玉之语。如谓《列》袭《庄子》,则《庄》书所无者,又何从而抄袭之?”愚以为,也可能是《列子》根据《庄子》之意,在前面加上故事情节,后面再补充议论,形成一篇洋洋大文。《庄子》所无,盖原来即无也;《列子》所有,盖后来所有也。抄袭者是可以增也可以减的。严氏又说:“《列子》全文一贯语意完整,而《庄子》文则支离杂乱,此更足为《庄子》抄袭《列子》之铁证。
十、“颜回问乎仲尼曰,……操舟可学耶?
十一、“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一见一丈夫游之”章。《庄子·达生》与之故事相同,只是中间少了孔子对吕梁丈人复述开头一段话,严灵峰认为“《庄子》乃节略《列子》之文为之。”愚以为,也可能是魏晋人所增补,目的是使之更像先秦文。先秦诸子多有此类不惮重复转述者。
十二、“仲尼适楚……见佝偻者承蜩”章,与《庄子·达生》篇情节完全相同。《列子》在最后增加了:“丈人曰: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汝修所以,而后载言其上。”严灵峰说:“此亦《庄子》节录《列子》之一证。
”许抗生说:“
十三、“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章,故事又见《吕氏春秋·精谕》。只是“沤鸟”作“蜻”,即蜻蜓。小虫无知,故《列子》改为鸟。高等运动,有情有信,于文义更佳。杨伯峻说:“
十四、“赵襄子狩于中山”章,又见张华《博物志》卷八,内容相同而文字稍简略。二书时代相近,尚无法判断谁抄谁。肖登福说:“亦当是引自《列子》。
十五、“有神巫自齐来”章,又见《庄子·应帝王》。《列子》记事详,于义为长,《庄子》记事略而且文晦。马叙伦说:“
十六、“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章,与《庄子·列御寇》章完全相同。只是最后增加了三十字。严灵峰说:“与上文义不相属,当系错简。疑《庄子》此文亦原于《列子》,稍加增损耳。”愚以为,正因为未段与上文义不相属,所以才被后来辑《列子》者删去。这样解释比错简更圆通。
十七、“杨朱南之沛……至梁而遇老子”章,《庄子·寓言》与之相同,只是“杨朱”作“阳子居”。严灵峰指出,阳子居即杨朱。《庄子》“作'阳子居’和'阳子’者,乃不通杨朱学说之庄周后学之所为。”“若谓《列》袭《庄子》,则《列子》书应作'阳子居’或'阳子’。今遍观《列子》全书,俱作'杨朱’或'杨子’,无一处称'阳子居’或'阳子’者。苟《列》先于《庄》,又何能致此哉?”愚以为,正因为后人发现'阳子居’即'杨朱’,所以在辑集《列子》时把名称订正过来,使之更符合先秦一般通用习惯。严氏咬定抄袭者必一字不改,那怎么可能呢?
十八、“杨朱过宋,东之于逆旅”章,与《庄子·山木》、《韩非子·说林上》完全相同。《庄子》作“阳子之宋”,《韩非子》作“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严灵峰说:“文以作'宋东’为长,而《韩非子》不引《庄子》而引《列子》。岂有晋人作伪之书而为先秦人所引用乎?
十九、狙公赋芋故事,又见《庄子·齐物论》,仅39字。《列子》大加扩充,演绎至126字,成为生动的寓言。
严灵峰说:“此必引《列子》之文以为说”。钱钟书说:“宋有狙公者一节。按本《庄子·齐物论》……而叙事较具首尾。《列》取《庄》文,皆条理之,此即一例。
二十、“纪渚子为周宣王养斗鸡”章,与《庄子·达生》完全相同,区别仅在《庄》作“为王”,“鸡己手”;《列》作“为周宣王”,“鸡可斗己手”。严灵峰说:“是《列》书叙事详而《庄》书略。此文又为先秦诸子之书所未见,岂可谓:详者抄袭而略者为正乎?
二十一、“惠盎见宋康王”章,又见《文子·道德》、《吕氏春秋·顺说》、《淮南子·道应训》。内容相同,《列子》文字更接近《淮南子》。《文子》一书,古人或疑其伪,近年汉墓中有《文子》古本出土,足证其为先秦古籍。
《周穆王》篇(11章)
二十二、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与《穆天子传》基本相同,张湛《列子注》已说明:“事见《穆天子传》
二十三、子夏问孔子: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之为人奚若章,又见《孔子家语·六本》及《说苑·杂言》,与二书几乎完全相同。《淮南子·人间训》则较《列子》简略。又见《论衡·定贤》。
《汤问》篇(7章)
二十四、共工头触不周山,又见《淮南子·天文训》,一字不差。
二十五、夸父逐日,又见《山海经·海外北经》,仅个别文字稍有差易。
《汤问》篇与《山海经》相同之处尚多,不一一列举。
二十六、辄沐之国,炎人之国、仪集之国,均见《墨子·节葬》。《列子》转引时有所删削。岑仲勉说:“炎人即火教之古译”,更足证其后出。
二十七、两小儿辩日,故事又见桓谭《新论》,作“余小时闻闾巷言,孔子东游”云云。但没有讲两小儿所持论据。又见王充《论衡·谈日》,称“儒者或以旦暮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或以日中为近,日出入为远。
二十八、"薛谭学讴"故事,《淮南子·记论训》曾提到一句。《博物志》所载与《列子》大同。杨伯峻说:“实则古有此事,伪作《列子》者用之。”
二十九、"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章。马叙伦说:“汪中证钟子期……为楚怀王、顷襄王时人,列子何缘得知?
三十、"周穆王西巡,巧工偃师献所造倡者"章。钱钟书指出,其事与《生经》卷三《佛说国王五人经》第二巧者作机关木人节相同,佛经以傀儡子或机关木人为熟喻,又见《杂譬喻经》卷八、《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二、《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楞严经》卷六等书。季羡林曾考论《列子》此故事源于佛经。(注:季羡林《列子与佛典》,收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按:此一论断已成定谳,主张《列子》作于先秦的人如肖登福,许抗生等均表示接受。)
《力命》篇(4章)
三十一、管夷吾、鲍叔牙相友故事,又见《国语·齐语》及《史记·管仲晏婴列传》。《列子》文中管仲赞鲍叔一段几乎全文照抄《史记》,在最后增加了宿命论的评论:“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鲍叔非能举贤,不得不举;小白非能用贤,不得不用。
三十二、“管夷有病,小白问之”,故事又见《庄子·徐无鬼》,基本相同。《列子》在最后增加了宿命论的评论:“然则管夷吾非薄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明也,不得不厚。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终;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厚薄之去来,非由我也。”故事又见《管子·戒》篇、《吕氏春秋·贵公》,都比《列子》稍详,文句不尽相同。
三十三、“齐景公游于牛山”章,又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文字与《列子》绝大部分相同。又见《韩诗外传》卷十,文字稍简略。陪侍而泣者,《列子》作“史孔·梁丘据”,《晏子春秋》作“艾孔,梁丘据”,“艾”、“史”形近而讹;《韩诗外传》作“国子、高子”,盖传闻而有异。
三十四、“魏人有东门吴者”章,杨伯峻说:“《战国策·秦策》应侯答秦昭王亦用此事,伪作《列子》者盖本之。”二文内容完全相同,差别只有两个字。东晋苻朗《苻子》亦有类似故事,或许是模仿《列子》。
《杨朱》篇(1章)
三十五、“杨朱见梁王”章,故事又见《说苑·政理》,除个别文字外,几乎完全相同。
关于《杨朱》篇,钱钟书有许多精采的评论,如说:“
《说符》(23章)
三十六、“列子学射”章,又见《吕氏春秋·审己》,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最后一段《列子》压缩了十几个字。
三十八、“子列子穷,貌有饥色”章,又见《庄子·让王》篇,只多一个字。又见《吕氏春秋·观世》和《新序·节士》亦完全相同,最后都有一段评论。严灵峰认为《吕览》“集著此篇的作者中亦可能有列子后学在内。
三十九、“晋文公出会”章,基本情节又见《说苑·权谋》篇而稍加增饰。肖登福说:“刘向既校理过《列子》,且为《列子》做序,则《说苑》《新序》之同于《列子》者,当是刘向采其说以成书,而不可能是《列子》抄刘向书。”(按,刘向序是真是伪历来有争议。)
四十、孔子自卫返鲁,见厉水丈人章,与《黄帝》篇情节重复,均见《庄子·达生》,但总结的经验不同。《黄帝》篇及《达生》篇都说是:“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斋具入,与汩俱出,从水之道而不用私焉。
四十一、“白公问孔子”章,又见《吕氏春秋·精谕》,内容相同,文字稍简略。又见《淮南子·道应训》,与《列子》完全相同。
四十二、“赵襄子攻翟”章,与《吕氏春秋·慎大》完全相同,又见《国语·晋语九》及《淮南子·道应训》,后者文末有:“故老子曰: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四十三、“宋人有仁义者”章,又见《淮南子·道应训》,内容相同。唯《列子》作“问孔子”,《淮南》作“问先生”,篇末尚有:“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列子》删去。又见《论衡·祸虚》,亦作“问孔子”,篇末有云:“此修善积行,神报效也。”然后是王充的批驳。
四十四、九方@④相马故事,又见《淮南子·道应训》,完全相同,“几方作“九方堙”,篇末有云:“故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列子》删去。严灵峰认为,《庄子·徐无鬼》有一段徐无鬼与魏武侯论相狗与此文开头秦穆公谓伯乐问相马之事相近,“此亦疑《庄子》取《列子》之文,衍之以为寓言。
四十五、“楚庄王问詹何”章,又见《吕氏春秋·执一》,议论多于叙事,“詹何”作“詹子”。又见《淮南子·道应训》,文字与《列子》完全相同,篇末有:“故老子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也。”《列子》删去。
四十六、“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又见《荀子·尧问》,内容基本相同,但文字简略。又见《淮南子·道应训》,内容完全相同,最后有:“故老子曰: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列子》删去。又见《韩诗外传》卷七,内容相同,文字稍有差异,首尾均较《列子》多几句话,最后归结为:“诗曰: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人,如临于谷。
四十七、“孙叔敖将死”章,又见《韩非子·喻老》,情节稍简略,无孙叔敖与其子之对话,又见《吕氏春秋·异宝》,与《列子》完全相同。又见《淮南子·人间训》,文字稍有差异。
四十八、“牛缺遇盗”章,又见《吕氏春秋·必己》,较简略,且描述多于论说。又见《淮南子·人间训》,论说多于描述。《列子》盖综合二书而成。
四十九、"虞氏腐鼠中游侠"章,又见《淮南子·人间训》。辑《列》者删去最后一句:“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增加了:“皆许诺,至期日之yè@⑤,聚众积兵以攻虞氏,大灭其家。”故事情节更完整了。
五十、"爰旌目与狐丘之盗"章,又见《吕氏春秋·介立》,作者对爰旌目不食盗食采取肯定态度。《列子》与之内容完全相同,但最后增加:“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以人之盗因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见解与《吕览》相反。又见《新序·节士》。“爰旌目”作“表族目”,并赞为“洁之至也”。后来,清人汪中专门写了一篇《狐丘之盗颂》、极力赞扬盗贼为仁者。钱钟书认为,汪氏之见与流俗推崇梁山好汉为忠义相同。
五十一、“柱厉叔事营敖公”章,又见《吕氏春秋·恃君览》,故事完全相同,最后说:“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厉人主之节也。行激节,厉忠臣,幸于得察,则君道固矣。”对柱厉叔为证明君主失察而自己轻生的做法大为赞扬。《列子》最后说:“几知则死之,不知则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厉叔可谓怼以其身者也。”批评他是因为怨恨而不顾自己生命的人。唐人卢重玄《列子解》说:“彼终不知己也,乃死其身,以明彼之不知己,岂有道者之所处乎?名之累愚多若是矣,与夫全生宝道者远矣。
五十二、"杨布打狗"章,又见《韩非子·说林下》。钱钟书说:“按《列子》取《韩非子·说林下》杨布之狗事,以喻行己接物之道。
五十三、“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章,又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基本内容相同而文字稍简略。《列子》于《韩非子》原文之外,又增加“有齐子亦欲学其道”。“富子闻而笑之”,故子又批评富子三段,让几种不同意见并存。
五十四、"齐田氏祖于庭,有献鱼雁者"章,又见《孔丛子·连丛下》,作“季彦见刘公,客适有献鱼者。”钱钟书认为,“《列子》此节似亦潜袭儒书以阴申佛教(按:指戒杀生论),孔臧之于异端,不啻斋盗粮矣。……若夫空空妙手,窜取佛说,声色不动,踪迹难寻,自有《列子》在”。
五十五、“人有枯梧树者”章,又见《吕氏春秋·去宥》,故事完全相同。《吕览》最后评论说:“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梧树之善也。”使主题更鲜明了。
五十六、“疑邻窃斧”章,又见《吕氏春秋·去龙》,故事完全相同。《吕览》最后评论说,“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于义为长。
五十七、“白公胜虑乱”章,又见《韩非子·喻志》颇简略。又见《淮南子·道应训》,故事与《列子》完全相同,唯文末云:“此言精神之越于外,智虑之荡于内,则不能漏理其形也。是故神之所用者远,则所遗者近也。”《列子》则云:“意之所箸,其行足踬株株埳,头抵植木,而不知也。”精神专注某一点时,可以暂时忘掉形体痛苦。
五十八、“齐人窃金”章,又见《吕氏春秋·去宥》,故事完全相同,文末评论说:“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列子》删去,盖因主旨不尽相同。张湛注云:“此章言嗜欲不可纵,丧身灭性之大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蒸去掉草字头
@②原字为江的左半部分右加省
@③原字为阳的左半部分右加显
@④原字为白下加水的两边下加牛
@⑤原字为夜的繁体字
@⑥原字为路的左半部分右加从
@⑦原字为土右加舀
@⑧原字为杨的右半部分
@⑨原字为江的左半部分右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