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也教六年级数学,这个时间,正在学习《百分数》这个单元。关于《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我以分数的意义为基础,引导学生迁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在我引导的对比学习中,似乎很快就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几分侥幸——这分部知识一点儿也不难学;几分得意——这迁移、对比的方法确实很不错嘛!
没过两天,《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学习,令我极度沮丧懊恼——到了具体情境中,好多学生不能清楚准确地说出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更无从应用它来解决问题,即使写对了算式,也是“照葫芦画瓢”,不知所以。问题出在哪儿呢?我开始了思考——这么简单的知识,孩子们为什么没会呢?是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得不够深入,也没有完全掌握。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并掌握呢?仅仅靠迁移、对比这样的方法还不够,还需要给学生足够多的经验去感受、去体会。没错,是我“低估”了百分数,原来它并不像我们原来想的那样简单,是我把课上得太“骨感”。赶紧补救:创设了一些情境,引导孩子们说出其中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进行了面对全班学生的训练……还好,孩子们总算明白了,解决问题也顺利了些。然而,我还是因为耽误了孩子们的时间,让他们走了弯路而耿耿于怀。
今年又教六年级数学,逢学校集体备课暨同年级教研活动,我将自己在这节课上曾经遇到的问题,想到的思路和处理的方法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商讨,我们就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
http://s8/middle/0029tpNXzy7pzMeSQnAf6
1.怎样创设学习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教材中是以生活中见过的百分数的举例引入新课的,这样的情境可以激活学生已经的生活经验,再进行学习。而我更倾向于知识经验的激活:出示三名球员投球的情况,A球员20投13中,B球员
25投16中,C
球员50投31中,比较三人谁的投球水平最高。学生不难发现单纯比较投中次数或单纯比较投球次数都是不合理的,而要看投中次数占投球次数的几分之几,写成分数并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才方便比较。在此引导学生说出这几个分数的意义,并揭示这些分数也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再看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这样的方法,给学生以多种数学学习的体验和收获:
在情境中初步了解了命中率;思考用哪些数量来比较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升;思考怎么比的时候,复习了分母相同的分数更容易比较大小;由分母是
100的分数去看百分数,迁移中学生的学习更容易。
2.如何将这样一节看似简单得不能更简单的课上得扎实而丰满?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内化,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和深入体会作为支撑,所以,百分数的意义不能过早揭示,而要等到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的基础上,再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因此,在孩子们对百分数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他们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百分数,说出那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再让孩子们想一想:这么多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孩子们就会发现:原来都是在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样得到的概念,是他们自己感受的,自己发现的,自己总结的,怎会不明白呢?
http://s8/middle/0029tpNXzy7pzMeV8g159
3.部分与整体的百分比关系和两个独立量的百分比关系的不同点如何解决?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很多学生说不清楚哪些情境中的百分比不能超过百分之百,哪些情境中的百分比可以超过百分之百。而这样的问题,也绝对不是说就能说清楚的,也需要在思考的经验中去体悟。因此,我让孩子们先在一个情境中去体会:
D同学投了10次球,中了3个,命中率是多少?要是中了5个呢?如果命中率是
90%,投中的是几个球?如果命中率是100%,表示什么意思?命中率能不能超过
100%了?为什么?再让学生在黑板上列举出来的百分数中找一找,还有哪些情况的百分比不可能超过百分之百。
接下来再体会两个独立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是可以超过百分之百的,学生就能体会这两种情况的不同之处了。再加上一些判断的练习,学生就可以突破这样的难点了。
http://s8/middle/0029tpNXzy7pzMeoqSgec
公开课教研中,我上了这节课,在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中,在循序渐进的体验感受中,学生的学习轻松畅然,水到渠成,一切如行云流水……
在后续的应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绝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没有障碍,孩子们学得快乐,我便更觉欣然。
这节课的设计不可能是完美的,我想一定还有可以再改进再提高的之处,然而,在经历了这样的反思、研讨、实践的备课上课过程,我们整个学年组教师更明确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教研”
的这一思路,明显感觉到,后来大家在探讨教学问题时,都能想得实在,说得深刻了。于是,又有了几分得意……我想,这也是和我一样的“星学员”一路成长中才有的“得意”吧!
http://s8/middle/0029tpNXzy7pzMegTS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