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深度”

标签:
365教育 |
分类: 教学之星 |
教与学的“深度”
——“全省第十一届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展示会”观后感
线上参加了这次学习,又一次享受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盛宴,使我时而犯懒的脑细胞再一次激荡起来。因为上个月刚做一了篇《角的度量》的导学案,对这一节内容有了一些初步的学习和思考,所以我对祖欣老师和杨文娟老师的同题课堂教学看得更认真,思考也更多一点。
在设计本节课时,由于考虑到1度角的大小需要学生充分去感知,量角的方法需要不断反复地练习才能总结出来,于是我预设以了演示1、2、3、5度角,估计一个角的大小,用小棒在量角器上摆出20、45、90、120度角这三条策略。
而杨文娟老师让孩子用手指来摆出1度角,让他们说发现,又让孩子用纸卡在量角器上摆出1度角、2度角……杨老师让学生摆、比、画,使学生对1度角的感受更深刻,比我设计的只是演示要好得多;选用纸卡摆比用小棒摆更容易操作。
祖欣老师则让孩子们在纸质量角器中画出不同度数的角。这样的方法,我觉得更妙:就在学生一次次画角的过程中,就体会到了点对点,边对线的方法,测量起来就更不成问题了。
同样的一个问题的设计和处理,就突显出了两位老师的匠心独运。想必看完课的老师们会有和我同样的困惑感叹:“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个方法呢?!”
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9月21日,在双城区小学数学教材培训会上,教研员张云霞老师曾经谈到过一个词——“深度”,深度教学、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深度研讨。
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一直在路上,从最早我们不断地进行全方位地“转变”,到后来我们一再追求的“有效”,再至今天提到的“深度”——我想,“深度”的提出是为了实现教与学的“高效”——这些关键词恰好反映了我们所做的教学研究在不同时期的目标,而我们最终极的目标是让学生的学习实现高效。
这一目标如何来实现?“深度学习”,就是我们的答案。如何能让学生做到“深度学习”?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教师自我的深度思考,与同伴的深度研讨,都是教师成就深度教学的必要前提,而教师必得是有深度的教学,才能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自我思考、与师生的深度研讨,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与研讨,就会水到渠成地达到深度而高效的学习。所以,学生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教师的深度思考与研讨是必要前提。
为什么那么多好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我们就没想到呢”?因为我们思考得不够深,研讨得不够深。必得历经“山重水复”,才得“柳暗花明”,这就是深度。譬如我这几个不知所云的段落的形成:一周以来,为了写这篇读后感,我每天都会在键盘上敲出几个零散而肤浅的字符,却总未能成。我一直在想:该说些什么?怎么说?直至此时,前几天堆砌起来的几段又被我全部删掉,便有了以上虽然依旧零散而肤浅,却是流淌自心的串串文字。
简单地来说,就是用心去做教学。只要你肯倾心相付,你还会找到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