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日攴居士常应子
日攴居士常应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60
  • 关注人气: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年那些偏科被破格录取的大师们

(2012-05-31 11:09:48)
标签:

大师

破格录取

钱伟长

钱钟书

吴晗

季羡林

杂谈

分类: 修身养性

资料来自网络,下周高考,重温一下旧梦,各位可以补充。

1.         朱自清。1916年朱自清考北京大学时,数学考了0分,最终被破格录取。朱自清不仅是诗人和散文大家,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为“五四”后的新散文创作增添了亮色。朱自清还是一代国学大师,他的古典文学研究成绩斐然,起到了引路先锋的作用。

2.         罗家伦。1917年,罗家伦想修外文,投考北京大学文科,恰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胡适毫不犹豫地打了满分,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荐才。可校委们查看罗家伦的成绩单后大吃一惊。原来,罗家伦的数学成绩竟然是零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取弃争论之际,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罗家伦。在北大,罗家伦的英文教师是大清最后一根鞭子辜鸿铭。1928年,罗家伦任清华大学校长。

 

3.         钱钟书。1929年,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在招生中遇到了钱钟书。当时钱钟书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15分,只比罗家伦当年考北京大学略胜一筹,但是罗家伦在钱钟书的名字上大笔一勾,破格录取。钱钟书后来学贯古今,兼修中外,一度使其驰骋学界,赢得国学泰斗之誉。

4.         季羡林。1930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撰写季羡林回忆录时,知道季老小时候学习严重偏科,为此钱文忠教授还做了细致的调查。他先是问季老本人当年高考时数学考了多少,季老只说“很低的”。锲而不舍的钱文忠教授于是去查了清华大学的档案,发现百分制的数学考卷,季老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填的居然是数学系。

 

5.         臧克家。193026岁的青年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文题:一《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把两题都做了。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立即打动了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98分高分。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只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其实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也是因作文过于优异(其它科目平平)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的,闻一多对臧克家恐怕也有“惺惺相惜”的心理罢。臧克家因此成为闻一多的高足爱徒,与另一诗人陈梦家合称“闻门二家”。

 

6.         吴晗。1930年吴晗报考北京大学时,国文、英文各得了一百分的满分,数学却考了零分,北大不予录取。他不甘心,又转考清华大学,结果国文、英文又考了一百分,数学依然是零分。但清华大学经过慎重考虑,毅然决定破格录取他为历史系学生。吴晗果然不负众望,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明史专家。

7.         钱伟长。19319月,19岁的钱伟长报考清华大学。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450字的赋,老师给了他100分。历史考题是: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钱伟长又得了100分。那年他的物理考了5分、数学和化学一共考了20分,英语考了零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8.         1934年,张充和参加北大的考试,数学得了零分,史地、英文得分甚高,国文更是考了满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但当时北大录取有明文规定,凡有一科为零分者不予录取。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胡适亲自过问,北大“破格录取”了张允和。张允和后来成为书法、绘画、昆曲、诗词“四绝大师”,被尊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顺便说一下,其三姐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

9.         叶曼。1936年,叶曼参加了北大、北师大、清华三所高校的考试,因为胡适大为赏识她的高考作文,北大以试读生的名义录取了她。叶曼因胡适的赏识被北大破格录取。她曾是北大法学院政、经、法三系唯一的女生,是胡适相当器重的女才子。她还是南怀瑾盛赞的弟子,三毛、林清玄等著名作家推崇的前辈,也是当今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国学大师之一,在台湾几乎家喻户晓。

说明:自1912年到1937年,国民政府没有搞全国统考和联合招生,高考全由各院校自行招生,但也受到教育部管理备案。至于是否考作文、怎样考,则是各有各招、各自命题的。只是19381941年的3年多里,由于全国各大学纷纷迁移到以重庆为中心的比较安全的“大后方”,才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但作文题还是各出各的。

附:华罗庚20岁时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1930年熊庆来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主任时,从学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谦虚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陈寅恪被聘任时有一段有名的梁启超与校长曹云祥对话。清华园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两人有一番对话:

    曹云祥:“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启超:“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也不是学士。”

    曹云祥:“他都有些什么著作?”

    梁启超:“也还没有著作。”

    曹云祥摇摇头:“他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启超有些气恼:“我梁某人也没有什么博士学位,著作嘛,可以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的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呆在国外吧!”

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