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绘本《秋秋找妈妈》教学反思

(2011-04-25 16:41:42)
标签:

绘本

教学反思

杂谈

分类: 教学反思

    对于绘本阅读教学,老实说我较生疏,真不知如何去上,但我决定做一次尝试。因此在准备上绘本阅读课之前,我先上网查阅有关绘本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原来绘本是由图和文组成,但绘本的图绝不是文字的附庸,图画与文字相辅相成,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绘本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孩子们对绘本阅读的兴趣,而不是单纯的喜欢听故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孩子们绘本阅读的能动性。因此在选材上我选择了内容较简单,较适合一年级学生的绘本阅读《秋秋找妈妈》,这节课上下来,有满意之处,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较满意:

1、绘本阅读的主要目标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介绍封面时,我就引导学生猜一猜“秋秋依偎在谁的身边?他为什么会睡得这么香甜?”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敢想敢猜的学习精神,另一方面也给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充满了好奇,有一睹为快的欲望。教学中我还通过师生同演、男女分角色读等不同朗读、表演方式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课件制作清晰合理,给学生呈现了较直观较深刻的视觉感受,因此课堂上指导学生看图说话,进而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显得很得心应手。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观察、想象空间,在课件制作上我反复斟酌,决定先展示画面,再出示文字,这样学生兴趣更浓厚,思维更活跃,也充分发挥了绘本图文的双重重要性,效果不错。

3、绘本说的简单一点就是给学生讲故事,带领学生走进童趣盎然的故事世界,走进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要讲得入情入境,那首先教师一定要了解绘本,熟悉绘本,对所讲绘本喜爱有佳。《秋秋找妈妈》的故事情节虽简单,但图画、文字所表现的人间真情,所展现的世间大爱精神,让我内心震撼,因此课堂上我动情地讲,动情地演,不知不觉又一次被故事情节所深深感染,“妈妈,妈妈,我要一个妈妈!”秋秋失望伤心的哭泣撕碎了我的心,那一刻我读着真的要哭了,以至太投入,下面本设计让学生观察画面练习说话“熊太太听到哭声,是怎么做的?”都忘了。我如此投入,学生怎能不受感染?学生个个听得津津有味,精彩的回答,丰富的表情都让我感觉到孩子爱听故事,已经被故事感动了,已经和秋秋融为一体了。

4、阅读教学中我重视展现儿童的想象世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儿童的世界是想象的世界,要努力引导学生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中自由地穿行,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在第一部分读故事,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环节中,我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秋秋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孤单)紧接着又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你有过孤单的经历吗?”启发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受秋秋生活的孤单可怜。另外秋秋情感的三次变化“孤单-伤心-幸福”我都启发学生想象“他此刻会想些什么?”让学生真正走进主人公内心世界,去体验微妙丰富的情感变化,去感受情节的起伏之韵,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1、主次不明,没能把握好绘本的灵魂。前半部分秋秋寻找妈妈的情节句式相似,可我花时过多。而后半部分熊太太把秋秋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予秋秋真诚的关心,博大的真爱的情节却讲得比较仓促,没留给学生充分的情感体会空间,导致后来我提问“故事读到这儿,你们想对熊太太说些什么?”时,学生举手寥寥无几,可见这部分的情感熏陶不够,学生自然不能有感而发。

2、细节处理不当。在提问“当秋秋看到正在摘苹果的熊太太的时候,还会热情地、信心满满地去认妈妈吗?”学生1说:“会,因为秋秋很想要一个妈妈!”学生2说:“他会去认妈妈,因为秋秋想有一个妈妈和他一起生活,那他就不孤单了!”实际学生回答得很好,我也知道,这正是他们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但我没能及时激趣导入下文“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吗?”而是很罗嗦的引导学生说出我设计的答案“小朋友们,秋秋是聪明的,他看到了熊太太的样子会信心满满地去认妈妈吗?”当然我这一提示学生也说出了我想要的答案,但却显得老师语言罗嗦,不精练,过渡不够巧妙自然。

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是适应低年级儿童阅读的。它对于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尝试上了这一节绘本阅读课,但我依然很迷茫彷徨,课后留给我的是更多的思考和追求:绘本阅读课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它与语文课、科学认读课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怎样才能上出绘本阅读所独具的魅力?今后我一定会积极探索,也希望大家能给予指点,共同交流,集思广益,真正有效地上好绘本阅读课,让儿童在经典阅读中获得快乐,在分享交流中感受童趣,感悟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