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爱心树》教学反思
(2011-03-09 16:31:08)
标签:
绘本教学反思杂谈 |
分类: 教学反思 |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总体感觉是思路还算是很清晰的,教案设计得不错,只是落实不到位,有几个地方是过于形式,没有抓到“痛处”。
一、思路比较清晰,教学环节层次性比较强。我在本节课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激趣导入,超前悬思;讲述故事,边读边思,把书读厚;扣问心扉,掩卷深思,把书读薄;
二、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到位,但是落实不到位,给人的感觉是过于形式化,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每个环节都很拘谨,放不开,所以导致在课堂上很多本来说是亮点的地方,最后到没有体现出来,真是遗憾。
首先,我的思维放不开。这个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方面,比如讲到“大树把它的苹果、树枝和树干都给了小男孩的时候,大树还是很快乐,可是它的心坎里还有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按照问题的设计直接问了,学生很难去揣摩这个角色,要是我换了问法:你看到这个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或许这样让学生不要去猜大树心里是怎么想的,而只是说,从学生自身出发,根据画面想到什么就什么。
其次,我的情感放不开。这节课,本来是一节很好的感恩课,让我们对妈妈更好点,要很浓的情感渲染。在整个过程当中,我没有做到抑扬顿挫。更重要的是,我设计的分享小诗的环节里,我应该配乐去朗诵,但是我当时忘记了,纯粹是为了读而读,目的没达到;我等到跟学生一起读的时候,我才配上音乐,此时我眼角真的有泪花。此外,在“此时,男孩也许是在向大树倾诉……”这个时候,教师要是能表演一下,表演男孩在向大树倾诉的情景会很好。
最后,我的学生放不开。整节课下来,我说的话太多了,很多时候可以让学生说到点子上,说到透。我很怕学生说不到,然后我就说出来了,其实我错了,应该放开学生,让他们大胆发挥。比如,在我问到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人,像大树一样给予了我们那么多东西?很多学生都举手了,但是我忽视掉了,本来是呼之欲出的答案,没有想到被我自己一按ppt,答案出来了。
三、本节课理解“给予”的时候,我着力去渲染“母爱”,事实上,这个范围应该更加广泛,比如是长辈、教师之类的……还有当有一个学生说出了“老师给予了我们那么多,我却还没有还一点点东西给老师”,其实这是个契机,教师要是好好引导,好好利用这一个机会,很有发挥的余地,可是我浪费掉了,可惜可惜。
四、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进行到环境教育,这也忽视掉了,其实当小男孩去砍枝条、砍树干的之后,大树只是剩下这么一个矮矮的树墩了,这个时候,应该进行适当的环境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的森林,爱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