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原创】工艺运行中溶解氧问题

在活性污泥法中,从理论上讲,当曝气池各点监测到的DO值略大于零时,可理解为充氧正好满足其中微生物对溶解氧的要求。因为溶解氧分布和曝气池各区域对其需求不同,但为保守稳定活性污泥分解有机物和自身代谢过程,控制溶解氧在1-3mg/L的范围。实际运行中,从合理及节能角度考虑,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即可。
现就有关工艺运行中涉及溶解氧问题的问答实例做整理。供大家参考交流,还望补充和指正。
问答交流实例
问题1:我运营的污水厂属于综合性工业废水处理厂,目前生化区出现大量泡沫,电导率由原来的3ms/cm上升至8ms/cm,SVI值为200,溶解氧一直上不去,只有0.6mg/l,疑有有毒物质进入。目前这种状况,该如何操作呢?
回答:
1、不知道泡沫颜色是怎样的:如果是粘稠白色,堆高明显的话,需要考虑进水负荷过大导致的(比如说COD进水太高了),所以需要调查下进水有机物含量再作判断。
2、你所说的,溶解氧上不去和疑有有毒物质进入是相反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有
问题2:在进水量
回答:
1、有机物浓度的增加,在去除率不变的情况下,微生物的去除能力提高了,而在处理新增的有机物时,自然要多消耗DO。
2、这里有个概念要说一下,就是同样的MLLSS,但是出于不同阶段的活性污泥,其活性是不一样的。
问题3:
回答:
请确认如下可能:
1、回流比过高
问题4:好氧池的溶解氧跟什么有关系?
回答:
1、曝气强度
问题5:近段时间好氧MLSS3500mg/L左右,而且污泥中含有一些黑色颗粒,好氧整体DO也偏低,所以加大了排泥,排了几天后,MLSS飞速下降,出水COD短时间内降低了40mg/L,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但今天,COD又升回去了,而且MLSS2600mg/L,DO还是那水平,前面7个池子低于1,最后出水DO3~4 mg/L,出水污泥色深,而且出水偏浑浊。让我想不通的是:风机没变,MLSS下降这么快,(SV30也跟着下降了,排泥前SVI值72,排泥后88,基本处于压缩状态),但DO为什么没见回升呢?
回答:
1、DO是否回升,首先分析是要确保你的检测值是正确的,否则后续分析无意义。
2、生化池首端溶解氧低是正常的,因为首端有进水,而进水中溶解氧是偏低的。
3、你所说的溶解氧在微生物量下降后为何不升高,需要判断是否进水浓度上升微生物在总量未增加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分解有机物而出现了溶解氧消耗并未随着微生物减少而减低。
4、影响DO不升高的因素。
问题6:买了溶解氧测定仪,测定接触氧化池(65立方)的DO是4mg/l,晚上停机,第二天早上就是0.39mg/l,进水COD为1200 mg/l,COD从挂膜前的750 mg/l到现在的690 mg/l,虽然有降低,但是幅度不大,请问是什么原因呢?挂膜后进水量已经降少到3吨每天,进水COD为1200 mg/l,工艺流程为调节池、初沉池、UASB、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如果溶解氧测量正确的话,是不是微生物太少?那么该如何做?
回答:
去除率不高可能与如下原因有关,生物膜尚未有效形成,
问题7:生化处理中曝气池后端比前端的DO高,是不是负荷的原因?
回答:
应该是生化池水体向后推移,后段水受到曝气时间相对延长所致。
问题8:书中说污泥中毒以后要闷曝,增加曝气量与排泥,请问中毒后采取闷曝是什么原理?还有污泥中毒以后溶解氧已经比平时高了,再增加曝气量溶解氧会不会太高了?
回答:
污泥中毒了以后,该部分污泥需要清除,通过新增污泥来回复系统,排泥就是通过清除中毒污泥,为新增污泥创造底物浓度环境,闷曝有利于活性污泥的短时间内激活新增污泥活性,促进增殖。排泥和闷曝需要结合使用,先排泥后闷曝。
问题9:我厂采用的是改良的A2O工艺(厌氧段前面加预缺氧段)。目前进水COD在600ppm左右,PH在7左右,电导率在2300us/cm,池容28000m3。现在在曝气量为12000立方米每小时的情况下好氧段的6#廊道(进水顺序为6、5、4)DO值一直无法上来一般都在0.1ppm左右,在生物池上看曝气情况良好(采用微孔曝气盘,在探头附近有一个曝气盘损坏,但是经过排查,这个不是影响探头附近DO值的主要原因),比较均匀。
回答:
溶解氧首端低和进水有机物被迅速吸附于活性污泥表面,微生物快速分解所消耗大量溶解氧有关。你可不必太在意这部分溶解氧的下降。后段需要保证溶解氧的。
问题10:某一印染废水厂,设计流量12000吨/天,今年5月份生产异常,当时限水量至8000多吨/天,备用的第三台风机也开启了,好氧池溶解氧仍不足,持续了近一个月,后来系统恢复正常了,开两台风机,处理12000吨水,溶解氧仍充足。怎么生产异常时充不上氧呢?(出水不混,就是负荷提高不了,提了就严重缺氧)。
回答:
曝气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时提供氧,如果负荷高,微生物就会加大马力分解有机物,自然需要的溶解氧就会更多,这是正常现象。
问题11:负荷高时用氧却少于负荷低时,怎么解释?
回答:
在污泥浓度较低时,相对污泥负荷就高,如果是相对负荷高就会出现如你所说的。
问题12:pH对曝气池的溶解氧有什么影响?如何作用的?这次事件发现pH大,溶解氧比较低,不知是不是pH增大造成的?
回答:
并无直接关系,只是PH值导致微生物的活性,继而间接影响对氧的利用率,表现在DO波动上就会如你所说得了。
问题13:像进水pH偏大,加酸设备不能用,只能人工投加的话,哪种药比较好,硫酸,漂粉精或其他更好的药?
回答:
1、投加盐酸比较好,对人体危险小些。
2、影响溶解氧因素比较多,进水负荷高的话溶解氧也会上不去,当然,检测方法是否正确也是问题。
3、如果生物膜剥落,处理水不连续,曝气太多的话,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
4、菌类变化,特别是pH升高后,有的微生物要保护自己,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14:为什么orbal氧化沟工艺中,外沟的溶解氧到0.5mg/l,中沟的能到0.8mg/l,内沟的溶解氧在内沟的曝气设备全开时也只有0.9mg/l,上不来了呢?如果把外沟中沟的溶解氧降低的话会不会中沟会更低呢?
回答:
1、DO除了和曝气强度有关外,还和污泥浓度,进水有机物含量、曝气地点有关。
2、氧化沟工艺属于低负荷工艺,溶解氧低一点问题不大。
问题15:前些天好氧池溶解氧一直较低而且上下不一至,(上高下低),这些天换了大风机后,溶解氧高了而且上下一致,由于前段时间有污泥中毒现象,一直排泥而污泥长的也快,好不容易COD降到500 mg/L
回答:
1、应该说你的废水可生化性不强。活性污泥需要有较好的适应(被训化)后,才能对负荷冲击有所抵抗。
2、对于溶解氧的控制,5的话就太高了,在进水浓度较高,污泥浓度较低时,活性污泥容易过于活跃,导致粘结在泡沫上。
3、如果污泥中毒通过排泥有所缓解了,还是不要过度排泥了。污泥浓度逐渐稳定后,系统也会逐渐恢复的。
问题16:好氧池内溶解氧不足,导致丝状菌膨胀的厉害。现在想调高溶解氧,风机已经全开了,根据溶解氧的计算,我们可以降低污泥的浓度,减少微生物的需氧量。但中国给水排水2004Vo1.20上《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原因及其控制方法》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通过提高曝气池中的DO浓度和MLSS(降低F/M)来防止出现低DO的污泥膨胀,如果认为较少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氧量也少而降低MLSS浓度,那就错了,因为在MLSS降低的同时需氧量增加了。
回答:
个人认为高DO,高负荷对丝状菌膨胀的抑制有利,但不是说这样做了丝状菌膨胀就会彻底好转,因为丝状菌膨胀原因远不止这些。这些原因也不是主要原因。
问题17:水温对溶氧效率影响大不大?工业废水处理中,当水温从30度上升至40度时风量需增加多少?
回答:
具体变化多少也没有确认过,不过如你所说,水温对溶解氧影响颇大,估计会有15%~20%左右的影响。
问题18:目前状况是溶解氧一直上不去,在0.5左右,按照以前经验应该够的,MLSS的控制不知在多少上合适,进氧化沟的SS一直在500mg/L
回答:
进水有机物浓度并不低了,所以,MLSS高点没问题,但是进水SS500的话,还是高了,容易导致你的生化池MLVSS过低。所以,需要增加排泥,按照食微比控制在0.1来计算你需要的MLSS值。溶解氧上不去,还是和你的污泥浓度高,进水有机物高有关。
问题19:1、工艺
回答:
1、按理你的污染物浓度和污泥负荷不至于全程曝气还上不去。所以要确认设计时是否全程曝气能满足要求。
2、主要是要提升污泥浓度来对应(根据进水负荷的提高,对应的污泥浓度也会逐步提高)
3、COD相差无几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高后段生化系统对该有机物的可降解度。
问题20:DO1mg/L
回答:
溶解氧还是不能低于2 mg/L的,pH9.5的话,一般的微生物也很难正常生长,需要控制到9以下,而后看看效果如何。
(本文基于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论坛三丰专帖及其相关书籍整理所得。在此特别感谢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技术顾问三丰老师的专业技术分享。同时,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与我们交流经验,期待我们的平台给大家最直接的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