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的手法来传播心理学”,这个命题很难,但庆幸的是,我们做到了。

提前想说
心理疗愈剧《心理的故事》“终于找到你”播出时间:
首播:10月1日至8日晚间9:42
重播:次日凌晨1:00、下午17:20
播出频道:CCTV-12 社会与法频道
谢飞,心理剧《终于找到你》策划。
“用艺术的手法来传播心理学”,这个命题很难,但庆幸的是,我们做到了。
2014年9月,北京的天气跟现在一样,初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接到制片人阿果的电话“谢飞,快,把你上回给我看的剧本发给我。”“剧本,哪个剧本?”因为在上戏读过四年戏文,我常玩票似的,把工作中遇到的素材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偶尔也把其中的某些拿来跟身边感兴趣的人分享过。当时,面对领导急切的询问,我有点懵。“就是那对夫妻,两个人因为角色互换,相互理解、化解了矛盾的故事。”阿果一口气说完,我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兴奋。“好,发给您了,有什么事吗?”“对,就要这个,明天下午两点我们碰一下。”
挂断电话我感觉好像有大事要发生……果然,第二天下午,会议室来了两个陌生的面孔。经阿果介绍我才知道,五官立体、眼神深邃的型男,是影视圈小有名气的制片人马达;而那个长发披肩的文艺范儿男子,则是跟他长期合作的导演。当天,我们四个人的碰头会开到了深夜。
“如何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心理学的传播?”“怎么脱离真实嘉宾的个人情况局限,呈现一个精彩的心理节目?”
当时的《心理访谈》开播已有十个年头,如何能在保持心理学专业度的基础上,提升收视,扩大栏目影响力,是制片人阿果和整个团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既然已经积累了十年的真实个案,我们何不尝试来整合故事,做艺术加工,把影视剧的手法和心理咨询的技术结合起来?”
阿果说,“对,就是这样,我们来做属于自己的心理剧吧!”
“我们来做自己的心理剧吧!”听起来很让人兴奋,可是,怎么做呢?这个领域,真的是块无人开发的盐碱地。以前我只知道,在戏剧中,“心理剧”是以心理类故事为题材的舞台剧;在心理学中,“心理剧”是一种以表演为辅助手段的心理技术。但很显然,这两种都不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心理剧。
既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我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呗!在栏目同事们的共同回忆下,我整合出《心理访谈》播出十年来的一大批精彩节目,再从中选取故事曲折,心理点有社会代表性,收视率又高的节目来研究。通过这种工作方法,我很快就找到不少适合改编为影视剧的题材,但是,这些故事如何才能烙上《心理访谈》的印记,让心理的纯正血脉得以传承呢?在一次探讨剧本的策划会上,制片人阿果的回答让我茅塞顿开,她说,要大胆地加入真人,设置“读心团队”。
“读心团队”由心理专家 +《心理访谈》主持人阿果组成,他们在剧中以真实的身份参演,有心理需求的故事主人公在困境中求助“读心团队”,在阿果和专家的引导及帮助下,主人公慢慢认清自我,度过心理危机。按照这样的基本设定,既能够保证故事的真实性,又独树一帜地标识出心理的个性,这就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心理剧”。
“我们来做自己的心理剧吧!”这句话掷地有声,它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心血来潮随便一说,为了这个目标,阿果带领我们整个制作团队脚踏实地地,一做就是三年。从2014------2017,“心理的故事”出了十五期节目,分别在CCTV12的国庆和春节档期播出,并获得了越来越高的收视率,为频道的节日收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很多观众也给栏目发来反馈,说“心理的故事”不但吸引他们的眼球,更打动了他们的内心,在看剧之余,他们会开始反观自己,并尝试用“读心团队”教授的方法,去自我解压,调整不良的家庭关系。
到我写这篇手记的今天,9月27日,2017年国庆假期即将播出的八集心理剧《终于找到你》已经全部包装完毕,正在制作岛上,准备推送给频道领导审查,希望这个新的系列能带给大家更多的享受、回味和思考。
席慕蓉有句话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而我希望,看“心理的故事”,每一个人多多少少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抚平内心不为人知的那些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