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宿松民俗:丧葬习俗之丧俗 备丧

(2014-03-23 09:12:22)
标签:

宿松

习俗

丧葬

寿衣

棺材

分类: 民风民俗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人活到七八十岁仙逝,民间称之为喜丧,又称白喜事。丧葬礼俗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是人的一生中最后的礼仪,也是告慰亡灵,标榜孝道的重要形式。人们一般认阴阳相通,阴间的亡灵与阳间的眷属是有联系的,遵从风俗的葬礼一是不让亡灵在阴间受苦,也是保阳间家人平安。在农村,老人通常在家中亡故,多行棺葬(也称土葬)。虽然现在推行火葬,但在农村还是很排斥,公职人员基本上实行了火葬。无论是棺葬还是火葬,丧葬习俗大同小异。丧葬礼俗通常比较复杂,从备丧开始,一直到周年忌日,才基本上算完整的丧葬仪程。大体上可分为备丧、告别、祭奠、送葬、守孝等几个阶段。小户人家,丧事从简,仪程也短。大户人家,风光排场,仪程长,礼仪多。当今社会倡导“厚养薄葬”,丧事从简。

备丧:也叫准备后事,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人到六十岁,通常儿女就要为长辈的终老之事做些准备,虽然不情愿,但要防止突然,仓促之下肯定不会周全,会给老人留下终身遗憾。人到七十古来稀,老人对死亡也不是很忌讳,备一副上好的棺木,让老人有一个好的归宿,心满意足,心情舒畅,也许还会让老人更加长寿,即使去了也无牵无挂。备丧主要是圆寿方,缝制寿衣、寿鞋,做女儿的备好倒头纸,请风水先生选好墓地。
圆寿方:就是请木匠做棺材。用于棺葬。如果是火葬就省了。棺材要用最能耐烂的木料,柏木当然好,但难以获得,本地多用杉木。寿材档次本地讲究木料的根数,多为十二圆,就是用十二根2米来长的粗大的木料加工制作上下左右四个面,每面三根,俗称三墙。根数越多,木料越小,档次越低。至于厚度民间讲究“三五”材,即材底三寸厚,材帮四寸厚,材帽(材盖)五寸厚。寿棺外形一头高高隆起、一头较小。寿材打好后,要请漆匠用桐油拌石灰刮灰,里外填缝。内外刷桐油,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或棕色,最外层还用生漆加熬光油,把寿方油漆得光滑清亮。大头正面写有“寿”字。

    圆寿方是一件大事,开工之日要备办酒席,亲戚要送礼。除了正常的工钱还要包喜钱红包给木匠师傅。
    如果是购买喜棺,上面要披红搭彩,鸣放喜炮,有的还请吹鼓手热热闹闹地运送回家。

    棺木打就后,过去通常置放中堂的倒楼上,或其它空闲的屋内,保持通风干燥。
    无婚配子嗣的青年男女和少年儿童、男女婴幼死亡一般不举行葬礼。多是用几块普通木板钉成长方形木匣,将死者收殓,早上死,下午即抬上山挖坑埋葬。婴幼儿死后被装入土筐子,多起丘掩之。 
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七十岁以下者,只备料,临时赶做。也有
年过五十者自行裁剪预做。寿衣在过去是老粗布,用粗针大线缝制,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件数为穿单不穿双,俗言:“上四下三,代代做官”或“上七下五,子孙做知府”,今多为上四下三。寿衣颜色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贴肉衣为白色以迷惑阎王,让阎王把衣服当肉吃掉。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称寿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男性还要有黑鞋皂帽,女性有包头裹脚的。有忌用皮革的。现如今,特别是火葬,对寿衣也不局限于旧的习俗,穿一身高档一点的衣服就行。

倒头纸:由出嫁的女儿备办。用钱凿凿好捆扎送到父母家备用。老人刚去逝时就要烧倒头纸。一说旧时“倒头纸”按16两的老秤有9斤14两。也有说三斤四两的。凿纸通常分五行三钱和七行五钱,就是每刀表纸裁成六裁,每裁如果打五行,就每行打三个钱印,如果打七行,每行打五个钱印。打纸须跪着,以尽孝义。女性不可沾染“纸钱”,以免阴气过盛,亡灵无法接应。打纸不超过午时,过午须燃香支。
选墓地: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不仅可以使死者安息,而且可泽被后世。土葬的墓地、墓穴要请阴阳先生选定。
    看地选风水又称“谋龙脉”、“看望地”,主要是看坟地周围的地势、地形、风向、水流等。
   
 《葬经》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最好的墓地。具体说,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湖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此为最贵之地。简单地说,墓地靠山临水、枕山面水、东有流水、西有长道为风水宝地。

    理想的风水宝地,是背靠主山,山环水绕。主山来龙深远,气贯隆盛,左右要有山脉环护。前面要有水相绕,水不宜急,天门要开,地户要闭。这样才能得水存气,这就是理想的风水模式。

      如今洲区与山区不一样,洲区地少,墓葬主要是葬在自家菜园地或耕地里,谈不上请风水先生选墓地,能整出一块地就不错了,通常是临时选地,也就是看看朝向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