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bmiddle/0029rYSOgy6HzLeU8r52f&690社日 寒食节" TITLE="宿松民俗:清明 社日 寒食节"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清明节亦是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祭祖和扫墓的大日子。《岁时记》:“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即上一年的冬至后一百零六天是清明节,而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按农历算约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在古代,传统的祭祀、扫墓、禁火的日子是寒食,由于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又名禁烟节,和清明日子接近,久而久之就把清明和寒食合二为一称为清明节。根据2013年12月11日通过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清明节的习俗讲究祭祖、扫墓。民间平民百姓的清明祭祀带着香纸炮到祖辈的坟前,焚香烧纸鸣炮,然后叩拜。祭品也在随着时代不同有所变化,除了传统的福礼外,近些年流行烧冥币和插塑料花。修坟也是清明祭祖的重要内容。由晚辈男子用铁锨往坟头上填土,修复塌陷处,清除杂物,清扫供台。对年代久远的祖辈坟头,则象征性地在坟头顶上扣上几锨新土。过去通过修坟可以看出哪个坟有后代,那个坟没有后代了,因为那时人们对香火继承看得很重。
清明上坟祭奠并不限于清明日,有提前三天、五天、十天、半月的。宿松有句俗话说“前三后四”,是说前后几天都没有关系。一些大家族做清明,扛着旗锣伞执(家族有达官显贵的展示),抬着宰杀的猪羊,一些头面人物坐轿、骑马、坐车,浩浩荡荡,上坟祭祖。祭祖后,大搞宴会或按丁分肉。“清明”除了作为纪念日外,还是宗族积聚财富的代名词,有的大族富族,清明上有几千石租,甚至还有店铺商行。那些族长、房长,可以吃“清明”,用“清明”。也有拿钱救济族内困难户,帮助贫困学子上学的。土改时凡是清明上的租石、房屋、商店统统都征收了。现在做清明,都是大家凑钱办事。
http://s7/bmiddle/0029rYSOgy6HzLgYdsq96&690社日 寒食节" TITLE="宿松民俗:清明 社日 寒食节" />
清明前后南方大多以雨水天气为主,唐代诗人杜牧在池州过清明时写的《清明》正是对这一节令的描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得不到食物,随从他的介之推割股以进,救了他的命。后重耳返国,当了国君,是为晋文公,封赏时未及介之推。他耻于言功,遂隐居山林,文公发现后屡召不出。文公下令烧山逼他出来,介终不出,结果被烧死于清明前三天。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分为春社和秋社。社日没有固定日期,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古代民间习俗,二十五家合为一社,并建有社坛庙,庙很矮小,只有一人加一手高。传说社坛老爷要做个大庙,条件是射一箭的高度。在射箭时,社坛老爷用力过猛,弦被拉断,正好一人加一手高,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民间有坐社的说法,坐社就是入社的成员,轮流做庄,到社日准备祭祀社坛老爷的祭品(猪头)和招待社员的宴会。唐朝诗人王驾(一作张演)《社日》对这一节气的描述:“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现在对“社日”和“寒食”,人们早已淡化。但对所葬新坟有个习俗:“新坟不过社”。即清明上坟烧香要在社日前。
宿松民谚有:“清明要明,谷雨要雨”,“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是对自然现象的表述,清明前后,气温逐渐回升,气候逐渐转暖,草木繁茂,花卉盛开,一扫冬季枯萎凋谢的景象,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晰,故曰“清明”。此时“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好时节,民间也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的习俗。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