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葬:又称安葬,下辞(字)。孝子先到先祖坟上烧纸、化钱,并祷告又有亲人来九泉相聚。然后在选好的墓地上,由长子开挖三锄称“开土”,丧夫再一齐挖掘完成。
墓穴挖好后,即举行“下字”仪式。下辞时要谢土,供奉毛血望的面条。用大桶送到墓地,由填埋棺材的人放一点在井里,其余的供人抢着吃。据说吃这种面条人会长寿。然后把干燥的芝麻禾点燃放入井中,俗称暖井。
然后用绳索兜住棺底,将棺缓缓放落坑内。再堆坟头,并把引魂幡插在坟头上。哭丧棒,孝帽,花圈等放在坟上。傍晚给新坟送火把。
道士“下字”就是按照选择的山向,把棺材放进墓坑。即为坐靠向山的“字向”。看风水定字向至关重要,风水好字向更要拨准拨好,因此极受民间重视。葬前道士要书写《葬课须知》,包括亡人的生辰八字死亡入殓和出位日期,下葬地点,方位、日期、时辰和子孙八字,折叠三页。如仙命×公×老大人或×氏×老夫人生于×年×日×时,八字×年×日×时。合、忌、殁于×年×月×日×时葬××山脉取××兼××向,选定×月×日×时山(挖穴),×日×时捧板(出殡)。×时下葬×时入验。安葬八字(安葬时间)××年×月×日×时,登主生殁,二更为子孙八字,子×××、八字××、××、××、××,孙×××、八字××、××、××、××,真禄××、××贵人。
立碑:是对死者的一种悼念。即使是允许立碑的土葬年代,也不是每个死者都有墓碑。立墓碑者,常常是一些亡故者有过一定的功绩,或在乡邻中有较高的名望,且经济条件又较好的家庭。而今都有立碑。流行的石碑多是竖立的长方形。
墓碑铭文书写的格式,一般行文从右向左,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逝者的生殁年月日;第二段是碑题,写逝者的姓名;第三段写立碑人;第四段写立碑时间。碑文直行刻写。旧式碑题用词,头一个字一般用故,对故父的用“显考”、“公”、“太公”、“大人”、“府君”等词,而故母的则用“显妣”、“母”、“太夫人”、等词。后来人一般不拘格式,而通俗地写“慈父”、“慈母”。有的还在背面刻写逝者的简历、功德的。除了正规的石碑,还有水泥碑,旧时还有砖碑。
立碑的时间,一般在死者安葬之日。如果在安葬之日没有刻碑,则只能在以后的清明节安碑。孝子为亡故的老人立碑,一般不举行仪式。
覆山:亡人葬后第三天,亲属要去坟前祭祀称覆山,或复三。祭拜的人就地捡一把柴草带回家丢在柴堆表示带财。复三来去不走原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