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民俗:婚育习俗之媒言、牵娘
(2014-02-28 07:20:32)
标签:
宿松民俗结婚媒言牵娘 |
分类: 民风民俗 |
媒言:也称“月老”,《西厢记》中称“红娘”,如果是女性,又称“媒婆”。中国古代有“男女授受不亲”,“三岁不同床、五岁不同席”,“好女不出门户”的思想禁锢,男女交往及少,婚姻讲究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择亲不如择媒”,由此可见媒人的重要。媒言自提亲至完婚,在男女双方家庭之间传话,撮合,出主意,化解分歧。结婚后第二天,要办一桌谢媒酒,媒言职责才全部结束。所以俗话说“新人进了房,媒人甩过墙”,“媳妇上了床,媒人丢一旁”。当然也有新婚夫妇会出现家庭矛盾,时不时还要请媒言来调解,因此民间也常说:“做媒做保,自讨烦恼”。
牵娘:无论是女方还是男方在结婚前都要请牵娘,故名思义,牵娘是女性,每方各请两人。牵娘要夫妇同在,儿女双全,福寿兼备的亲戚长辈,并且会说吉利话,在新人的亲戚中地位很高,如舅妈,姨妈都可。牵娘也要梳妆打扮,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头上插一小红花。牵娘的事很多,女方的牵娘一要指点并协助新娘开脸,化妆、打扮,包括配饰和胸镜等,如今这些由化妆店代劳。二要把女方的被子、忱头、衣服等叠好捆好,在被褥里捆进些桂园(团团圆圆)、红枣(早生贵子)、花生(落花生、落地就生)、红鸡蛋(多为5个,意即五子登科,多子多孙);三是启轿(车)时,放好踏脚糕,牵扶新娘上轿,并说“脚踏花轿步步高”、“前面抬轿走、后边红福跟”、“同鞋同到老,同到头发白生根”等之类的吉利好话。到婆家后再又由婆家安排的牵娘两人牵扶新娘下轿(车),入堂厅拜过堂后,再牵新娘入洞房(新房),直到闹过新房后,等新郎新娘吃过“和气面”,牵娘铺好床后即可离开。牵娘根据婚礼进程和程序,每个环节都要即兴讲“同鞋等老”、“富贵长寿”、“百子牵孙”、“被舞(被褥)四个角,儿孙一方桌”之类的吉利话。无论是女方还是男方的牵娘都有事先准备给牵娘的红包和小礼品,女方的由男方包好,迎亲时送到,男方的由女方包在被子中。多少没有定数,只要拿得出手。男方牵娘除红包外,被子里的红鸡蛋之类也是牵娘的,捆被子的绳子除留于新娘今后生小孩捆被子外,余下牵娘也可带走。
伴娘是近代主要在城镇才时兴“引进”的,伴娘是新娘临时性的特殊密友,与新娘相伴相随。在城镇近年有的干脆只请伴娘,不要牵娘,伴娘多为一至二人,而且多为新娘所熟悉的年轻未婚的女性好友,其主要作用是增加温馨的气氛、多一熟悉的人说说话,并帮助适应新的环境、也是对新娘的礼遇,既有相似旧时丫环使女的意思,又有宾客之迂,自主性和地位也都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