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备课组活动教研计划
(2022-03-18 13:28:49)
标签:
教育语文 |
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腾蛟一中校本教研活动备课组计划
科
年
制
审
二0二二年二月
教材简析 |
部编语文教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努力建设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有特色、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新的教材体系。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
目 的 要 求 |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者要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
教 学 措 施 |
一、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
三、认真抓好听说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五、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
|
〔表二〕
周
次 |
单
名 及课题 |
所需 教时 |
教
目 及要求 |
重
难 |
教学 方法 |
所需 直观 教材 |
备 注 |
1 ∫3 周 |
第一单元 走进名人 《邓稼先》 《说和做》 〈〈回忆鲁迅先生〉〉 《孙权劝学》 |
12 |
整体感知课文并把握文意,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通过联系课文历史背景,认真学习杰出人物的崇高品格。
|
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人物说话时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注意作者在行文顺序、材料剪裁、人物配置等方面的匠心。 |
讨论合作交流 |
多媒体课件 |
|
4 ∫ 6 周
|
第二单元 家国情怀 《黄河颂》 《最后一课》 《土地的誓言》 《木兰诗》 |
12 |
对本单元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
学会联系课文内容,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国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字的爱国主义情操。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
讨论合作交流 |
多媒体课件 |
|
7 ∫ 10 周
|
第三单元 走进普通人 《阿长与〈山海经〉》 《老王》 《台阶》 《卖油翁》 |
12 |
略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文章主旨及人物形象。精读文中的重点句段,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
研读文章句段,品味文段的语言特色及写作特点,为习作打开思路。学习课文中的主人公勤劳善良、淳朴厚道、体贴入微、热情宽容、诚信无私的优秀品格。 |
讨论合作交流 |
多媒体课件 |
|
11 周 |
期中考试 |
5 |
注重知识梳理与归类迁移。 |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抓住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品味关键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
讲练结合 |
|
|
12 ∫ 14 周 |
第四单元 中华美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驿路梨花》 《最苦与最乐》 《短文两篇》 |
12 |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在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
学会在阅读文章时,及时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总结学习心得。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感受人物的高尚品德。 |
讨论合作交流 |
多媒体课件 |
|
15∫17周 |
第五单元 走进自然 《紫藤萝瀑布》 《一棵小桃树》 《外国诗二首》 《古代诗歌五首》 |
12 |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
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文章,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
讨论合作交流 |
多媒体课件 |
|
18 ∫ 20周 |
第六单元 科学幻想 《伟大的悲剧》 《太空一日》 《带上她的眼睛》 《活板》 |
12 |
学习本单元课文应重点浏览文段,提取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本单元课文的语言内涵丰富,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意味深长。要注意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积累好词佳句。 |
整体感知课文,能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有感情地复述课文。梳理事件脉络,品析意味深长的语句。学习文章运用多种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培养严谨、科学的态度,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
讨论合作交流 |
多媒体课件 |
|
21 周 |
期末考试 |
5 |
注重知识梳理与归类迁移。 |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抓住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品味关键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
讲练结合 |
|
|
[表二]
作文 训练 总课时 |
28 |
其 |
|||||||
指导写作课时 |
13 |
评讲 课时 |
13 |
测试 课时 |
1 |
欣赏 课时 |
1 |
||
学期作文训练总体目的及要求 |
1、能让学生明确有感而发的重要性,还要清楚“感”从何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而学会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2、能懂得文章只有说真话、抒真情,才能感染读者。能回忆过去的生活,用自己的语言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 3、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 4、掌握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并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时间中去。 5、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 6、能初步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扩展文章的内容,丰富课文内涵。
|
||||||||
提高写作水平的措施 |
1、选择有效的作文课堂指导评价模式。 2、面向全体学生,训练内容有层次性。 3、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 |
[表二]
周次 |
训练内容 |
文章体裁 |
训练目的要求 |
训练方式 |
评讲重点 |
备注 |
1 |
写出人物的精神 题目:《我的好朋友》 |
记叙文 |
学习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习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突出、强调人物的精神。 |
1、范文引路 2、自主练习 3教师点拨
|
1、选取那些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 2、刻画人物不仅可以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还可以运用对比、衬托等方法。 3、借助抒情、议论点出人物精神。 |
|
2 |
写出人物的精神 题目:《争论》 |
记叙文 |
||||
3 |
写出人物的精神
题目:《这样的人让我 |
记叙文 |
||||
4 |
学习抒情 片断作文 |
记叙文 |
理解什么是抒情,抒情在文章写作中有什么作用。把握如何在文章的叙述和描写中渗透情感。理解什么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把握如何在文章中选用恰当的抒情方式。 |
1、范文引路 2、自主练习 3教师点拨 4、反复练习 |
1、片段作文训练题,如果是直接抒情,可以采用排比、反问的句式抒发。如果间接抒情,可以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2、关于家乡,所写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 |
|
5 |
学习抒情 题目:乡情 |
记叙文 |
||||
6 |
学习抒情 题目:我的烦恼 |
记叙文 |
||||
7 ∫ 8 |
抓住细节
题目:《 |
记叙文 |
掌握什么是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掌握运用细节描写要注意的问题。 |
1、范文引路 2、自主练习 3、教师点拨 4、反复练习 |
1、注意写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心理特点的细节。带上自己的情感。2、要写“那一刻”你的“感受”或“心情”怎么样。注意要尽量写得具体,还要写当时的感觉。 |
|
记叙文 |
||||||
9 |
抓住细节 题目:《照片里的故事》
|
记叙文 |
[表二]
周次 |
训练内容 |
文章体裁 |
训练目的要求 |
训练方式 |
评讲重点 |
备注 |
11 ∫ 12 |
怎样选材 题目:《晒晒我们班的“牛人”》 |
记叙文 |
理解材料在写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学会围绕中心选材。掌握选材中的详略问题。注意材料的新颖和真实。 |
1、范文引路 2、自主练习 3、教师点拨 4、反复练习 |
1、既然是班里的“牛人”,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可以写他们超出常人的能力,也可以写他们不同于常人的行为或态度。2、强调这一天中哪些经历是独有或者令你感触最深的。 |
|
13 ∫ 14 |
怎样选材 题目:《我的一天》 |
记叙文 |
||||
15
|
文从字顺 文题:写景、状物(片断训练) |
记叙文 |
掌握文从字顺这一写作的基本要求。学习如何在写作中使语句表达准确、不产生歧义。学习如何使写出的语句连贯。学习如何使写完后的文章没有语病。 |
1、范文引路 2、自主练习 3、教师点拨 4、反复练习。 |
1、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细节,抓住其总体特点来写。通过描绘某种景物的特征来赞美与其相似品质的某类人及某种精神。2、要展现月亮不同时刻的美,要写与月亮有关的故事。最终要抒发情感,寄托情怀。 |
|
16 |
文从字顺 题目:《月亮》 |
记叙文 |
|
|||
17 ∫ 18 |
语言简明 话题作文:科学技术 |
记叙文(想象作文) |
明白写作中什么是语言简明。掌握围绕中心来使语言简明的写作技巧。掌握避免重复来使语言简明的写作技巧。掌握不堆砌词语来使语言简明的写作技巧。 |
1、范文引路 2、自主练习 3、教师点拨 4、反复练习。 |
1、写作时,可以想象科学技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对我们的生活、环境、生存等方面的影响。2、另外,文章应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耐读性和趣味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