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计划

(2015-06-29 21:27:02)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九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更好的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效率,培养教师教科研能力、整合分析教材的能力。

 二、集体备课目标:

    1.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问题。

    2.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使教师共同提高。

    3.落实当前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做法、新手段、新思路,使教师形成新的教学观。

    4.在集体备课中梳理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的把握教材。

    5.使教师的教学既要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集体备课内容:

    1.对七至九年级分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图形变换与图形的坐标、统计与概率分类整理,了解各类内容各册教学目标定位。

    2.学习区及区以上精彩课例,评价、分享好的课例。

    3.学校研究课、公开课的备课与研讨

 四、集体备课措施。

    1.开学第一周制定详实的集体备课计划,作为集体备课的主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主备人提前一周参阅教辅资源独立研究设计,拿出备课预案。

    3.教师在每周二认真研读、思考备课预案,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4. 教师在周三开展富有实效的集体备课交流,主备人要针对教学设计内容说明设计的依据、意图和思路,重点阐释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课组成员要自觉结合本学期课题化校本教研确定的问题,对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教法学法等深入进行研讨,充分发表见解,优化教学设计。

    5.主备人听取教师建议,对备课预案修改完善,并在集体备课交流后第二天拿出修改后教案。

    6.各教师组根据下周授课内容解决重点、难点,进行二次备课。

    7. 教材体系的整理和把握。教师只有对整个知识体系了解了,教学知识时才会有前瞻性。每次教研确定一个知识版块,老师分别把所教年级的此版块知识点进行整理,找出目标、重难点、蕴含的思想方法、教学注意事项,使教师能够对此内容建立前后联系,从而真正能够把握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

 五、集体备课参加人员:

     白少美、苏静、陈尔君、姜存杰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课时安排建议

一 、 第一阶段复习内容与课时安排(共40课时)以知识的纵向关系为线索实现知识的第一覆盖:

 

 

课时序号

复习内容

课时数

过关测试内容时间

 

 

 

1、数

第1课时

实数

1

 

1、《数与式》1课时

 

第2课时

二次根式

1

第3课时

代数式、整式运算

1

第4课时

因式分解、分式

1

2、方程与不

等式

第5课时

一次方程、分式方程

一次方程组

1

2、《方程与不等式》1课时

第6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

1

第7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第8课时

不等式的应用

1

3、函数及其

图象

第9课时

函数概念、一次函数

1

3、《函数》1课时

 

第10课时

反比例函数

1

第11课时

二次函数

1

第12课时

函数的应用

1

 

 

 

1图

第13课时

平行线、三角形与证明

1

4、《三角形与四边形证明》1课时

 

第14课时

特殊三角形

1

第15课时

多边形、平行四边形

与证明

1

第16课时

特殊平行四边形、梯

形与证明

1

第17课时

圆(1)

1

5、《圆》1课时

第18课时

圆(2)

1

第19课时

作(画)图

1

6、《视图与投影》1课时

第20课时

视图

1

第21课时

投影

1

2、图形与变换

第22课时

图形的变换

1

7、《图形的变换》1课时

第23课时

相似形(1)

1

8、《图形的相似形》1课时

第24课时

相似形(2)

1

第25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

1

9、《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课时

 

第26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1

3、图形与坐标

第27课时

图形变换与坐标

1

概率与

统计

1、统计

第28课时

统计

1

10、《统计与概率》1课时

 

2、概率

第29课时

概率

1

二 、第二阶段复习(约18课时)以知识的横向关系为线索实现知识的第二覆盖,建议专题为:

1、选择填空       2、归纳猜想     3、探索开放     4、图表信息

5、阅读理解       6、操作设计     7、实践应用     8、几何与代数综合

 

三、第三阶段复习:模拟测试(约12课时)实现知识的第三覆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