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忠言不必逆耳

(2021-01-04 14:39:45)
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分类: 实验区之声

忠言不必逆耳

-苏晓咏

期中考试过后,有位家长和我抱怨:孩子爸爸总喜欢换着花样说孩子,尤其是出成绩那段时间,不是说再这样下去没救了,就是说以你这样的成绩连本科都上不了。在外面也是,亲朋好友一聚会他就数落孩子学习偷懒。现在孩子不愿意和我们说话,连开家长会都瞒着我们。

这位家长的诉说让我想起经典教育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那句话:Competeordie(竞争或死亡).如果你竞争不成功,就像鸠占鹊巢里被推下去的蛋。你以为你是什么人?再和他一起混,你就要完蛋了!这是拉加跳楼前校长病毒说的话。

我又想起在一档国产综艺节目中,某位演员对儿子的“否定式教育”。在海拔4000多米的稻城,当孩子乖乖向自己选择的屋子前进时,受到了来自爸爸的怀疑和讽刺:(这个屋子太远)值不值得”“下次跑远点儿更值得。孩子似乎总是得不到爸爸的认可,在节目中显得格外小心翼翼。

凡此种种,其实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忠言逆耳似乎是父母们的教育信条,但往往那些逆耳忠言并不能起到期待中的作用。

忠言要在共情的基础上起作用

在家校课堂上,一位父亲分享了他的经历:暑假里和孩子一起参加夏令营,营里要求孩子和父母各糊一盏灯笼。父亲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孩子在旁边很着急,可是越急越错。父亲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完以后,想要指点孩子糊灯笼的方法,但没说几句孩子就气急败坏地摔门而去。临近交作业的时间,孩子却提着一盏做好的灯笼回来了。当父亲问起怎么回事,孩子一脸骄傲地说:我和另一个小朋友一起搞定的。父亲很不解:为什么孩子要舍近求远,宁可找一个可能同样不会糊灯笼的孩子一起研究,也不愿接受自己爸爸的指导呢?

这就牵扯到共情心理了。父亲的指导没有错,但是当他以领导者的姿态和孩子交流时,孩子很难察觉他的支持和鼓励,反而更多地感受到嘲笑和“你怎么连这都不会”的鄙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都喜欢待在和自己差不多的群体里,孩子也一样。设想一下,若父亲不是急于将灯笼做好,而是稍加耐心让孩子多摸索,将“我来教你”转变为“我们一起做做看,孩子自然会将父亲视为同伴,接受他的意见和建议。以交流的方式指导,会比以指导的方式交流有效得多。

一旦父母和孩子无法实现共情,出现了从属关系,孩子的表现自然无法得到及时的肯定和回应,亲子间的信任也会被破坏,所谓的忠言就不起作用了。

忠言要在认同的基础上起作用

在为家校课堂备课时,一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让我印象深刻。主人公伊夏是一个患有阅读障碍症的8岁小男孩。在众多成年人的眼中,他无疑是个捣蛋分子、问题学生,基本无药可救。但是某天他遇到了美术老师尼克,在尼克对个性发展和自由的肯定下,伊夏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绘画才能。

这让我想起班上也有一个曾被父母评价为无药可救”的学生,他平日里喜欢打篮球,尤其爱玩游戏。每次被他爸爸揪着耳朵拎来办公室,无非就是因为成绩差,用他爸爸的话说就是:要是把爱玩游戏的精神放在学习上,也不至于这么差!

前前后后几次考试,我都特意和这位父亲聊了聊。他对自己孩子的评价非常严苛,若是退步了就会说:退步活该,我就说他这状态不行!”若是孩子进步了则会说:别看他现在进步,肯定是凭运气。总之,从他口中难闻认同和肯定。

可是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喜欢被人否定,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是孩子希望自己得到关注,在同龄人中有面子、有地位。只有适当的认可,才能让孩子获得满足和动力,然而这个道理却总是被父母们忽视。

思来想去,我将那位学生叫来,交流一番后他愤愤地说:即使不玩游戏,我也不爱学习!”虽然有点儿哭笑不得,但我依旧很庆幸他愿意将话题摊开来讲。当时我是这么回复的:一般来说喜欢玩游戏的人脑子灵活,动手能力也强,不像老师只会玩消消乐,抽象能力不好,所以在高中时数学、物理特别差。”学生一愣,随后满脸欣喜地和我聊起了他以前的数理化成绩如何好,数学难题他是如何攻克的……这场聊天很愉快地结束了。后来,他凭借巨大的进步拿到了卓越奖

很多父母认为以否定的态度、严苛的要求评判孩子,是一种严师出高徒的教育传统,并将其误判为挫折教育。但其实挫折教育是指当孩子遇到打击时父母不过分干预,放手让他们自主解决,而不是在孩子已经解决好问题正开心的时候,泼一盆凉水否认他们的努力。

忠言要在积极暗示的基础上起作用

父母常常用来教育孩子的话,概括起来有那么几种句式:“你不要这么懒”“不可以开小差,不可以不交作业”“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差。当我在家校课堂复述这几句话的时候,父母们仿若心有灵犀,都捂着嘴笑。其实他们也知道这些高频语句没有什么效果,但就是不能免俗。

之前听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大脑的一种生理反应,即人们的意识只能把握住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对其他信息则采取屏蔽的态度。举个例子,有人说不要想象一条红鲤鱼,我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条红鲤鱼。为了不想象红鲤鱼,首先就必须要想象它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当父母对孩子说你不要迟到的时候,孩子会先将精力集中在迟到这个词上,并且衍生出迟到带来的种种好处,结果很多人就迟到了。同理:你上初中的时候成绩很好,到了高中不知道为什么变得这么差。父母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痛定思痛,寻找进步的方法。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可以翻译为:我很差”“我不适合读高中

在我们的大脑不理解否定形式的条件下,将你不要迟到改为请遵守时间,将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差”改为我相信你会更好。如此,将负面的心理暗示转变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是让忠言能够被人听进去的好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语言艺术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让父母听懂孩子的话和让孩子听懂父母的话,二者尤其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