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华:减少控制,允许孩子自己尝试
(2018-11-02 09:45:22)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本刊专访 |
减少控制,允许孩子自己尝试
——陈兴华访谈录
采写-本刊记者
陈兴华,青岛大学心理学院资深心理导师,中科院EAP资深讲师,民盟青岛市委“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特邀讲师,青岛市妇联家庭教育专家顾问,《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心理专家团特邀专家。拥有近30年心理学教学经验和心理咨询经验。
父母课堂:我们知道,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您曾经提到有一类父母是控制型父母,他们给孩子留下的可能是伴随终生的问题。到孩子成年以后,自己也当了爸爸妈妈,其行为里依然会留有这样的痕迹。
陈兴华: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关注了孩子这一刻的问题,却没有想到其实这一刻的问题是由于父母与孩子一贯的相处方式造成的。
在网络上,有很多文章讨论了如何面对控制型父母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为此苦恼的很多是成年人。其实这种亲子关系在国内的家庭教育当中很普遍,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程度不同而已。
父母的行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心理控制,指父母采用控制性、操纵性的方式入侵孩子的内心世界,抑制孩子的心理自主,迫使其顺从父母的要求;另外一种是规则指导,即父母通过询问监督、设立规则等方式获取子女行为、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以管理、约束孩子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控制与规则指导存在本质差异。心理控制是一种消极的教养方式,是一种压力式的、侵入式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和内部冲突,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而规则指导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指导性的、非侵入式的教育方式。规则指导让孩子知道边界和底线;心理控制则损害孩子的自主感和能力感,从而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使之产生不良反应。
让孩子苦恼的多半为父母的心理控制。我将这种控制分为两种:一种是硬性的控制。父母强硬地对待孩子,命令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的安排。还有一种是软性的控制,用情感勒索的方式对待孩子。所谓“情感勒索”,打个比方,如果孩子不按父母的意愿做,父母就会用“我活不下去了”这类话语去要挟孩子。其实我比较担心的是,不管孩子是用反抗还是忍让的方式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将来他结婚有了孩子之后,都会不自觉地延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父母课堂:这就好像是一个循环。
陈兴华:我在做咨询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当孩子面对父母的时候,他越恨谁就会越像谁。对于家庭教育而言,这真的不是一个好的轮回。
父母课堂:父母的何种教育方式属于心理控制呢?
陈兴华:经过多年的调查和研究,我们把家庭教养方式大致归结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专制型,父母发话之后,孩子最好立马回答“是”,不能有任何意见。第二种是放任型,就是我不管你,你爱干吗干吗,完全不尽养育责任,更没有给孩子订立规矩。第三种是溺爱型,凡是孩子的事情,不管他能不能自己做,父母都替他做;凡是孩子要求的,不管是否合理,父母都会尽量满足。第四种是民主型。在这四种类型中,专制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都属于控制的范围,而专制型是硬性的控制。
父母课堂: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实行完全控制,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陈兴华:是的。当孩子尝试反抗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气急败坏,会经常说一句话:“你是我生的,凭什么不听我的!”就好像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当父母不断地硬性要求孩子听从父母旨意的时候,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变得特别乖、特别听话,没有任何主见,没有任何想法。
父母课堂:但事实上真是那么乖、那么没有主见吗?
陈兴华:至少表面是这样,而且他对任何人都会表现出很乖的样子,尤其是在面对权威时。在成人世界里我们也会看到,有些人只要面对权威,就会变得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会把所有的情绪都压抑在内心深处。还有一种相反的结果,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会拼命地反抗,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反抗,甚至是父母越不喜欢怎么样他就偏要怎么样。
至于溺爱型,我称之为软性的控制,就是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慢慢地变成自己的附属品。不管是专制也好、溺爱也好,很多父母在和自己孩子交流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想表达的东西和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不对等。用父母的话讲“我这是为你好”,但孩子理解的是“爸爸妈妈觉得我不行,瞧不起我”。这种不对等,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不通畅。
我经常对父母们说:“当你不断地告诉孩子不要怎么样的时候,其实孩子的大脑是听不懂的。”什么意思呢?就是父母越让孩子不要怎么做,孩子感受到的越是不让做的那个东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时我们跟孩子讲明天要考试了,记住千万别紧张,然后孩子就开始紧张了。当我们跟孩子讲不要怎么样的时候,恰恰强化了孩子对这个“怎么样”的关注。
成人也是一样。我有一次去医院体检,做核磁共振前医生对我说:“你坐在仪器上的时候千万不要咽口水。”结果我躺在那里5分钟,咽口水的动作就没停过。所以这也提醒父母,在跟孩子交流时,要学会说你想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的。不限制孩子,反而能激发他尝试和探索的欲望。
父母课堂:听起来就像心理暗示。
陈兴华:对。所以我们经常说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两条线是不能碰的,上线就是法律、道德,下线就是生命安全。在这两条线之间我们可以允许孩子进行尝试。成长一定伴随着不断犯错误。当父母限制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变得畏手畏脚,什么都不敢尝试,更有甚者会让他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感,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无法实施。
父母课堂:当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不断地去尝试,在自己的错误当中摸索,在摸索中学会什么是正确的。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