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石屏:提高教育能力,帮助孩子疏导焦虑
(2018-03-01 11:07:24)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本刊专访 |
提高教育能力,帮助孩子疏导焦虑
——赵石屏访谈录
采写-本刊记者
赵石屏,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中国教育报》首席家庭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9项,曾获全国妇联、教育部“全国家庭教育优秀园丁奖”。出版专著《家庭德育论》《做个懂家教的好家长》等。
父母课堂:在描述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时,有一个词常常出现——焦虑。持续高焦虑会导致心理疾病、身体疾病,甚至会带来性命之忧。但可能很多家长都不知道,焦虑在孩子身上同样存在,并且不容小视。
赵石屏:是的。我国中小学生的焦虑水平持续增高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它考验着家长的教育能力,也凸显出家庭教育疏导孩子焦虑的任务。为了能够担负起这项任务,家长首先要学会了解孩子的焦虑源,也就是为什么事情焦虑。一般来说,中小学生的焦虑不外乎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身体焦虑等。其中,学习焦虑是最普遍的,人际焦虑、身体焦虑的比例也不小。
父母课堂:“吃穿不愁,要什么就有什么,小小年纪哪儿来那么多焦虑?!”恐怕有些家长对此不能理解。
赵石屏:真的是要什么就有什么吗?我曾主持项目调查小学生的情绪健康问题,选取的是高年级几个班的孩子。方式是让他们用简笔画画出“我的苦恼”,并到讲台讲述画的含意:是什么苦恼,焦虑又因何而起。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从焦虑源看,因为学习压力而苦恼的约32%,同伴关系约25%,亲子关系约18%,师生关系约10%,自我接纳约10%,其他约5%;从焦虑程度看,画面展示出来的让人心惊。
父母课堂:那是怎样一个状况?请您具体说一说。
赵石屏:例如学习焦虑:画面之一:一颗鲜红的心脏,一支利箭直穿而过。心尖滴着鲜血,旁边写着“79”分。画面之二:一个人全身都被埋在土里,只露出一个头在地面上,动弹不得。天上有几架飞机正对着他投下一连串炸弹,他一脸绝望的表情。孩子讲述这是自己想到考试时的感觉:无力、无助,沉重万分。画面之三:一座大山,上面插满了尖刀。一个人在山的这一边,而那一边是“100”分。孩子说:“我觉得这座尖刀山怎么也爬不过去。”
这些有着强烈负面情绪色彩的画面反映出学习焦虑的普遍性和焦虑程度的严重性。可见现在的孩子虽然无衣食之忧,然而对其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家长却重视不够;同时反映出家长过度关注分数、惩罚严厉,是孩子学习焦虑持续上升的家庭缘由。
父母课堂:这些画对家长来说是一个警示。只是即便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恐怕他们也觉得无从下手:该如何疏导孩子的焦虑呢?
赵石屏:疏导孩子的焦虑一是要教给孩子积极的情绪认知,二是要教给孩子疏导焦虑的具体方法。
情绪认知就是怎样看待情绪,比如苦恼堆积起来就成了焦虑。疏导孩子的焦虑,家长首先要将“有苦恼”合理化,让孩子懂得成长中不断有苦恼是正常的,积极解决烦恼才能使我们长大。这样能培养起孩子对学习压力、人际适应的积极态度。一个孩子比赛输了很苦恼。家长告诉他输了的确很难受,但光难受没用,记住“输了重来”就是了。之后这个孩子学会了遭遇挫折时大声喊出“输了,重来”,情绪非常积极、正面。
父母课堂:这样的情绪认知就是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赵石屏:方法其实很多。例如:增强自信,用努力向上代替自卑;用转移来忘掉苦恼;学会寻求帮助来消除苦恼,如向同伴倾诉、寻求心理辅导等;用坚强的意志控制自己,咬紧牙关战胜软弱;学会沟通、协议,让家长了解自己的想法;等等。
事实证明,有了积极的情绪认知,这些具体方法孩子很快就能掌握;一旦学会情绪管理,消除了焦虑,他们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加。跟踪调查显示,好多经过指导的孩子进入中学后都能使用这些方法去应对学习困难。
父母课堂:不仅如此,相信这对孩子以后应对职场挫折、人际困扰都是极有价值的。
赵石屏:除此之外,家长还要懂一些心理学原则。心理疏导的专业性比较强,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原则不同。心理疏导的目的是解决情绪问题,主要方法是沟通、理解,而不是批评;即使孩子错了,也不使用批评。所以心理咨询的原则是“咨询室里无批评”“无条件积极关注”,这是家长不大熟悉、需要学习的。例如一个男孩画的是一只大拳头,他对同学们说:“我长期受人欺负,希望自己有一双大拳头。”家长若不懂得心理学原则,就可能批评孩子“想打架,不好”。而心理疏导的方法是全盘接纳——接纳男孩希望有一双大拳头保护自己不受欺负的渴望,并且教他懂得不能老被欺负、要不欺善也不怕恶的道理,教给他保护自己不受欺负的方法,帮助孩子具备相应的能力。
实际上孩子是懂得很多道理的,心理疏导要帮助他们解决的是消极情绪问题,所以“无批评”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家庭教育要掌握的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家长才能解决孩子情绪方面的问题。
父母课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有些孩子是不是需要家长格外关注,施以援手?
赵石屏:容易患某种疾病的人群,叫作这种病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就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重点预防,降低危险的发生。心理疾病同样存在高危人群。哪些孩子属于心理健康疾病的高危人群呢?消极情绪稳定的孩子,退缩、自卑的孩子以及高度规范的高焦虑孩子。我想重点说一下最后一类,因为这类孩子通常表现得乖巧、听话,更容易被家长忽视。
这类孩子的高焦虑是通过对“规范”的极端认真表现出来的。如一个孩子上体育课忘了穿白球鞋,教师略带批评地提醒她下次记住,她觉得十分丢脸,之后一见到操场的跑道就觉得“透不过气来”;另一个孩子因迟到被批评,此后只要稍微晚一点儿有可能会迟到,就害怕得近乎恐惧。从遵守规范的角度,可以把这种情绪反应视为“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但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因一次迟到、一次忘了穿白球鞋而长时间持续“透不过气”,这样的体验已经是焦虑症或焦虑倾向的表现,是需要纠正的。然而家长往往忽视了,甚至无意间还在加码。如此一来,孩子就可能要求自己去达到实际上不可能达到的高标准,变得更加焦虑。
尤其是一部分优秀生,带着这样的极端化观念去到中学、大学,有一点儿差错或挫折,情绪反应就很极端,甚至仅仅因为班干部被撤换、考试没有考到第一名就去轻生。仔细追寻可以发现,这类“从未出过差错”的优秀生,其高规范的背后是以高焦虑在维持的,其脆弱度很高。尤其到了青春期,面临学业、恋情、人际交往等内心冲突加大,稍有出入,已经很脆弱的心理就会失去控制、崩溃,甚至酿出惨剧。
父母课堂:孩子脆弱,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希望家长都能尽可能地多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技能,做个懂家教的好家长。这样才能疏导焦虑,优化孩子的情绪健康。谢谢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