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国秀:给孩子充足的精神陪伴

(2017-10-11 13:37:20)
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分类: 本刊专访

给孩子充足的精神陪伴

——田国秀访谈录

采写-本刊记者  孙骊君

田国秀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第四届理事。研究领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抗逆力理论与应用、离婚家庭青少年研究等。著有《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我不想要“保护伞”:如何帮助孩子应对风险》等。

父母课堂:近几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很多,每次看到都会为那些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难过。同时也会想到城市里的一些孩子,他们虽然生活在父母身边,但是亲子相处时间少得可怜。我总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孩子也是“留守儿童”。

田国秀: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许多父母的思想观念有待更新。他们在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在精神陪伴上是缺失的。也就是说,给予孩子的物质享受过剩,精神陪伴不足。

父母课堂:听您这么说,恐怕这些父母会觉得委屈:“不是我不想陪孩子,实在是没有时间啊!”

田国秀:这是实情。身处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社会,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打拼事业,自然无暇陪伴孩子。不过还有另一个也许更关键的原因:父母自己的精神生活比较匮乏,容易忽视孩子需要的精神陪伴。陪伴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相处不是说每天24小时黏在一起,但要有时间在一起:讲故事、听音乐、做手工……都可以。抽不出时间,精神陪伴就无从谈起。更有甚者,以物质满足填补精神陪伴的空缺,将会带来更深层次的问题。

父母课堂:您能举例说说吗?

田国秀:比如,有的父母每天给孩子100元零花钱。孩子出手阔绰、张狂炫耀,但内心的孤独并未因此而减轻。因为他早晨上学的时候父母还没有起床,下午放学的时候父母还没有下班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父母还没有回家——连见一面都不容易,谈何陪伴?有的孩子最高档的车、最大的房子、享受最豪华的设施,从小有保姆照顾,甚至不止一个保姆。但几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在精神陪伴方面严重缺失。有一个孩子告诉我:“我家里挺好的,我妈是官儿,我爸也是官儿。但是我们家好像从来没有团聚过,一年到头没吃过几顿团圆饭。我从来觉得父母是在乎我的,他们在乎的永远是事业他们那帮朋友所以我不觉得我对他们有意义

父母课堂:“我最在乎的人却不在乎我”,这种感受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甚至有可能给他留下心理阴影。

田国秀: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需要被父母关注,需要向他们讲讲学校里有什么不痛快的事。如果父母没有时间,或者即使有时间也懒得关注孩子倾听心声,孩子只好想办法吸引父母的注意。当孩子遇到考试不理想之类的小事,就有可能诱发极端行为,比如离家出走、沉溺网络等。社会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弱者的武器”,指的是身处弱势的一方为了获得关注、均衡权力,不惜采取自我伤害、自我放任行为很多时候,孩子采取极端行为不是诱因本身导致的,也不能简单归因为心理脆弱,而是他们内心积蓄多年的苦闷、无奈甚至委屈总爆发的结果他们走过了这样的心理轨迹:努力了很多年,一直在适应这个缺少爱、缺乏关注的家庭,甚至一直在试图宽慰自己“爸爸妈妈很忙,我要理解他们”,然而总有适应不了的时候。从政治社会学角度来解释,实际上孩子在向父母求一种权力。他感觉自己一直被忽视,于是用极端方式把自己对权力的诉求表达出来。

父母课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当下不能满足孩子的诉求,等到事情演变成了事故也许就悔之晚矣。

田国秀:其实,陪伴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也需要孩子的陪伴。父母需要孩子的理解,需要孩子的感恩,需要孩的倾听,需要孩子的回报……只要是有血有肉的人,都需要来自亲人的回应。妈妈伤心哭泣的时候,三四岁的孩子过来给泪,妈妈感动得不行;妈妈生病了,孩子给倒杯热水,妈妈逢人就夸孩子懂事……这些事例我们经常见到,说明父母有内在的需要。所以父母要坚守一个基本立场:陪伴是相互的,父母和孩子都会从陪伴中获得安慰和成长。有了这个立场,相信父母会更有意识地陪伴孩子。

父母课堂:在精神陪伴方面,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田国秀:精神陪伴的内容很多,比如关注孩子、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进步、安慰孩子受伤的心等。我想提醒父母的是要做有心人,要对孩子有所发现。

首先,要努力发现孩子的特点。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真真切切地发现孩子的一两个特点。所谓真真切切地发现,指的是能够举出充分的例证证明孩子的特点是什么,而且能分析出这个特点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孩子用这个特点战胜了什么克服了什么然后还需要进行一些分析,预测孩子带着这个特点长大,对未来人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其次,要努力发现孩子细微变化。比如孩子平时住校,只有周末回家休息父母觉得生活上挺亏欠孩子的,就利用周末给做大餐吃出去玩,直到周日晚上该送孩子校了,也没想起问问前一周在学校过得怎么样。这样的陪伴不是精神陪伴,只是物质陪伴。

父母课堂:对于朝夕相处的孩子父母也不能熟视无睹,要善于发现点滴异常。

田国秀:是的。比如父母去校门口接孩子,刚一照面发现很多东西:孩子和昨天是不是一样?碰到了什么开心的事或遭遇了什么打击?是不是和小朋友手拉手出来的?和哪个小朋友打了招呼?见父母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表情如何?等等。父母要对此非常敏感。我们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许多心理变化、教育契机都是从细节中现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事如果父母忽略了生活细节,基本上等于忽略了家庭教育。与孩子交流也是观察、发现细微变化的机会,孩子的表情、语速、肢体动作、表达的连贯性、用词的准确性都是父母应该留意的。当然,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更要观察,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如果发现孩子表现出了某些优点、长处,父母要及时给予强化,以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父母课堂:给孩子充足的精神陪伴,在此过程中发现他的特点和细微变化,这样才能把握机会,因材施教。在采访的最后,您还想对父母们说些什么?

田国秀:我想再次强调:陪伴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希望父母们能够把这个基本信念转化为实际的言行,告诉孩子你需要他的陪伴。无论是在假期较长时间陪伴孩子,还是每天抽一两个小时、几十分钟陪伴孩子,父母都要静下心来,情真意切地与孩子相处,而不是敷衍了事。要知道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能准确地察觉父母的真实意图。而且只有情真意切地陪伴孩子,父母才能找到其中的乐趣、提高陪伴的效率,才能让陪伴长久,与孩子一起长期获益。

父母课堂:谢谢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