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正确鼓励孩子
(2013-12-26 11:00:20)
标签:
父母课堂家庭教育教育 |
文 - 谭增林
嘉悦自从进了小学后,感觉自己是个小大人了,每天放学回家后都想帮一直照顾她的奶奶做点家务。有一次,嘉悦看到奶奶提着一桶水去浇花,就跑上前去帮奶奶提。可奶奶不让,担心她提不动。后来经不住嘉悦软磨硬泡,奶奶同意了。但嘉悦在提水的过程中让一个东西绊倒了,水洒了一地。奶奶见状立即说:“怎么这么不小心,你看看水都洒了,这事闹得。”嘉悦在一旁委屈地看着奶奶,一句话也没有说。从那以后,嘉悦再也没有要求过帮奶奶做家务。
鼓励是促使孩子进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每个孩子都希望受到大人重视,如果大人肯定其优点,对其加以鼓励,不仅会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还会使他们心中产生一种荣誉感和骄傲感,进而更加积极地去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因此,在由老人带孩子的家庭中,父母要在平常多和老人沟通,引导他们正确鼓励孩子,和老人一起激励孩子进步。
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在很多由老人带孩子的家庭里,老人经常苦恼孩子什么都不会做,感叹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与老人一些不明智的做法有关,就像上文中讲述的那样。嘉悦本来帮奶奶做家务的热情很高,可奶奶的一句话打击了嘉悦,使她失去了这种热情。因此,在生活中,老人首先应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孩子擦玻璃擦不干净,但擦车可能做得很好;扫地可能扫不干净,但取牛奶、买馒头却很麻利……要发现和培养出孩子做某件事的特长,并且经常赞扬他,鼓励他,使做这件事成为孩子的“专利”。这样,孩子就会为自己在家中的“重要位置”感到自豪,比较愿意去做事情。
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
孩子的良好行为一经发生,就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果越好。特别是在孩子有体验的时候进行鼓励和肯定,会强化他对被赏识的记忆和感受。因此要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而不是关注最终的成功。就像上文中的嘉悦,她能够意识到自己应该帮助奶奶做家务,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奶奶应该意识到她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老人还是父母,往往关注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或者关注孩子参加什么比赛得了几等奖,从而忽视了孩子在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不愿尝试做微小的努力,因为他看不到那个能让大人兴奋的结果。因此,大人需要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进行鼓励,使他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
鼓励孩子要具体有效
在鼓励孩子时要具体,不说模棱两可的话。比如,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时,小朋友摔倒了,孩子把小朋友扶了起来。老人看见了,就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今天把小朋友扶起来,做得很好,奶奶很高兴。以后就要这样,和小朋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会受到夸奖。如果经常以“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乖”之类模糊不清的话作为鼓励,时间久了只会让孩子丧失获得鼓励的愉悦感,甚至会因此听不得批评。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还要尊重事实,不要“拔高”孩子的长处。否则会让孩子产生骄纵心理,不利于他的成长。
鼓励孩子独自解决问题
有些老人会对正在洗衣服或做饭的孩子挑三拣四,嫌孩子干得不好,最后干脆自己动手,不让孩子插手。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越来越懒。老人代办多,会养成孩子好吃懒做、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责任感差等诸多毛病。因此,当孩子正在尝试着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正在做一件事时,不要去干预,更不要包办代替。因为干预表达了一种暗示——“你没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好”。如果孩子请求你帮助他,那你应该用建议的方式表达你的意见,而不是开“处方”式的给孩子现成的答案。你可以这样陈述你的意见:“如果……你想想会发生什么”“你有没有考虑过……”“我发现……很有帮助”等等。如果孩子不愿独立思考而请求你的帮助时,你就应该告诉他,你对他的能力充满信心:“你以前就做得很好,所以,你现在也一定能够做好。”
鼓励的方式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
孩子的个性不同,鼓励的方式自然也不相同。对外向型的孩子不宜过多地鼓励,只需恰当表达出赏识,以防止他滋长骄傲和虚荣;对内向的孩子,则应及时并充分地进行激励,以激发他的自信心。
有的孩子特别贪玩、调皮,老人就要因势利导。比如孩子玩累了,可以对他说:“歇一会儿去做功课吧,做完了功课,可以玩得更开心。”有的孩子内向或者成绩不好,每天一回家就只顾着埋头苦读。老人就要想办法让他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带他出去玩,让孩子减轻学习带来的心理负担。孩子做完了功课,可以对他说:“现在功课做完了,你可以出去玩一会儿,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样明天才有精神学习新的功课呀。”或者说:“学习是很重要,但是不用这么拼命。咱们不急,一点点来。该玩玩,该学学。要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总之,鼓励应着重于内在的评价和个人的贡献,在鼓励中教会孩子认识和接受自己的不足,充满自信地去改进,在作贡献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