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名提案2017-10:适度调整网约车监管政策,促进新业态健康发展
(2017-03-02 23:12:30)
标签:
时评 |
分类: 政策建议 |
近年来,以网约车为代表的“互联网+”便捷交通新业态发展迅速,在促进就业、便民利民、环境保护、行业升级转型、智慧城市建设、民众安全出行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为支持网约车平台创新规范发展,2016年下半年,交通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并施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网约车的合法地位。在这一办法指导下,2016年共计42个城市地方交通运输部门正式发布了网约车实施细则。
地方网约车实施细则的颁布弥补了网约车监管空白,为网约车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行业准入门槛过高,使部分城市重回打车难时代。京沪津等城市的网约车政策,对户籍、轴距、排量设置多重限制,导致数百万希望合法经营的车辆和驾驶员无法继续经营。以北京为例,如严格按照现有政策进行限制,符合新政要求的网约车很少,运力供给将大幅下降。第二,增设行政许可,加重创新企业负担。网约车以“方便使用、无需拥有”的分享模式,使民众在不拥有私家车的情况下实现出行的高效和便捷,与传统出租车有本质区别。目前以京沪等城市为代表的网约车政策,实质是将网约车纳入出租车监管体系,对网约车平台、司机以及车辆设定准入限制,对三方主体设定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发放要求,以层层许可的方式限制新业态参与竞争,迫使网约车新业态重走出租车行业垄断许可的老路,遏制了新业态发展,并为权力寻租留下空间。第三,短期内数百万司机失去收入来源,影响社会稳定。经过数年发展,网约车已成为数亿人出行的依赖,并成为重要的就业平台。以滴滴为例,2016年,滴滴为全社会创造了1750.9万灵活就业和收入机会。目前京沪等地的实施细则,将使工作最努力并以此为生的司机无法继续从事网约车行业,由此带来新的就业问题。以北京为例,户籍限制将使网约车司机劳动供给大幅下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劳动供给量最多的“外籍京车”司机,调研显示:45-54岁、低教育水平、无本地户口、抚养子女数量较多、北京牌照、车辆档次较低的群体在网约车平台上提供更长时间的服务,他们是家庭的中流砥柱,如失去工作,将影响社会稳定。第四,政策目标难以实现,导致“黑车”重新泛滥,靠户籍限制人口以达疏解城市的政策目标恐难实现。调研显示,网约车司机如不能从事网约车服务,大多不会选择“回老家谋职”,而将继续留在北京从事开“黑车”或其他灵活就业的工作。网约车的发展,替代了相当一部分黑车市场,“黑车”本身无身份认证,无价格透明,无联系方式,交通事故多,治安案件多发,一旦重回市场,将为城市治理带来新问题。
当前,网约车监管已进入政策试错、适时调整的新阶段。面对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适度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支持新业态发展。
一是应给予非本地户籍市民同等的从业权利。在百姓衣食住行领域,各城市均未限制外地人员从事衣食住等领域的工作,建议出行领域也不要设定户籍限制。二是建议降低车辆准入标准。对网约车轴距、排量等的限制,应符合本地环保要求的车辆或新能源车辆标准,契合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大力提倡拼车、顺风车,提高车辆利用效率。
第二,改进管理机制,转变监管理念,创新治理模式。
网约车公司作为平台要进一步改进管理机制,提升管理、调控和服务的水平,加强对司机的沟通、培训、协调和指导,加强对车辆、行业和市场的有效调控。建议地方政府积极探索管理模式的创新,逐步委托授权平台承担网约车的行业治理,平台负责司机背景的调查、保险、派单等事宜,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对网约车行业的有效治理。对于部分城市要求平台分别到市、县两级交通管理部门申请许可,即网约车平台需要在每一个县里都成立分公司的做法,应按照交通运输部“两级工作、一级许可”的原则,由市级管理部门统一为网约车平台发放牌照。
第三,合理设置过渡期,实现失业司机平稳过度。
短期内数百万司机失去收入来源,可能产生巨大维稳压力。建议设置合理的政策过渡期,每月定量疏导一定比例的不合资质司机退出本地运营,同步调节网约车运力减损和补充,用2-3年的时间完全实现地方新政细则的要求,避免新政出台对司机就业和民众出行造成突发性的巨大冲击。
第四,推动出租车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新旧业态融合发展。
长期管制下,出租车行业积弊丛生,利益格局固化已久。网约车新业态的发展为传统出租车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价格机制变得公开透明,出租车行业应借鉴网约车的经验,让市场化改革从放松价格管制做起,鼓励出租车积极拥抱互联网来提高效率,要积极向线上转型,实现与网约车融合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应对出租公司的“份子钱”(即出租司机按月缴纳公司的租车费)有所监控和制约,防止一些公司通过提高“份子钱”将竞争所带来的损失转嫁给出租司机。
第五,加强协同治理,探索建构开放多元的公共出行体系。
让公共交通、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成为出行方式的有机整体,让全体人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科技成果是交通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面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新问题,政府应和企业、各层次消费者和其它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力共治,努力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多元、共享共治的公共出行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