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退稿通知

(2025-04-22 06:36:44)
标签:

纪实

史料

文化

分类: 个人时代史

我的退稿通知

陈艺鸣

清理旧文稿,翻出十来篇写于四五十年前的小说草稿:一部长篇《黄昏》,十一个短篇《第五号设计方案》、《谍影背后》、《水神号出击》、《哑铃计划的破灭》、《隔膜》、《让座》、《假如再来一次》、《儿女情》、《往者不可谏》、《战争来临》、《马隆平凉州》题材比较分散,有国际、间谍、战争、历史、科幻、世情以及文革等等。那时理想是当作家,自1975年高中毕业插队下乡,到1977年高考入学,再到1980年专科毕业,勤于练笔,居然也积累了约20万字。于是尝试投稿:《让座》投给《中国青年报》,《水神号出击》投到《科学文艺》。不久,《退稿通知》翩然而至。虽然失望,但也有思想准备,因为作家之路“冬天的童话”早已深入人心:反复投稿反复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终于成功,接下来就是一发而不可收了。有道是:退稿来了,用稿还会远吗?不过,似乎我的毅力意志不够强大,却是就此罢手了。

我的退稿通知

似水年华,此番追忆,最为“敝帚自珍”的,便是那十余万字的《黄昏》了。《黄昏》是一部以苏联问题为题材、有谍报背景的长篇小说。说起来有点异想天开,1975年还在读高中时,就开始构思并收集了。当时读了一些内部发行的“黄皮书”,诸如《州委书记》、《落角》、《你到底要什么》、《人世间》、《热的雪》、《多雪的冬天》、《最后一个夏天》、《生者与死者》、《解冻》、《人·岁月·生活》、《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等苏联当代小说,还有《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以及《参考消息》的长篇连载《苏维埃新贵们是如何生活的?》——该文摘自1975年出版《俄国人》,作者赫德里克·史密斯曾于1971—1974年任《纽约时报》驻莫斯科分社社长,其间利用新闻记者的身份,到过苏联城乡很多地方采访,同各阶层人士有过广泛接触,《俄国人》就是根据他在苏联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写成的。这些都成了我视若重宝的写作素材。虽说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可当时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酝酿了几年,人物设计和故事大纲也写了一万多字,1979年8月动笔,十万字,半个月就一气呵成了。

我的退稿通知

《黄昏》的主旨是反映苏联内部矛盾,大纲提示“矛盾:上层阶层——底层人民;内部勾心斗角;青年一代没落;腐朽、反动、黑暗”。取名“黄昏”,寓意直露。毋庸置疑,以我当时的情形,无异于好高骛远,出版可能微乎其微,辛辛苦苦写出来,只是缘于一份情怀,于是写完即搁置。然而,如今翻阅已被时光消磨暗淡的旧稿,《黄昏》结尾依稀可读,太阳早已下去了,所剩下的残余的光霞,也无可挽回地落下了。随之而来的是黑夜,是……”;不由感慨当年鬼使神差的“乌鸦嘴”:结束全篇的省略号,省掉的是什么?十二年之后,1991年,前苏联“8.19”政变大分裂——原来是“解体”!

我的退稿通知

   2005年,小说创作偃旗息鼓了二十五年之后,又重拾旧梦,写了一部带有玄幻色彩的中篇武侠小说《玉鞭传奇》,九万字。下笔之前断断续续构思了十年,写起来还是很快(记得某日发高烧39.5以上,竟一口气写了八千多字)。从头到尾打杀不停,所有武打技击动作全都是自己设计的,写得很爽很过瘾!完稿后打印成册,先给班上几位喜欢武侠的学生看,感觉还可以。校刊《赛飏》来约稿发表,从2008年至2012年,共连载了九期。时距当年退稿,白驹过隙,三十二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