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兵服务花开军旅——原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评弹改革追记

(2022-05-23 05:51:31)
分类: 军史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为兵服务 花开军旅

——原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评弹改革追记

陈艺鸣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引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题记

 

1960年2月,正式调入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陈久安受命负责组建曲艺杂技队,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何秋征上校耳提面命,下达指示:“建设一支文艺轻骑兵,更好地面向连队,为兵服务。”当时陈久安虽未及而立,却已是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一名老兵,先后在师文工队、军文工团工作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文艺宣传工作经验。所以何部长有理由信任看好他。但何部长并没有预见到,这项任务中孕育着苏州评弹军旅创新发展的契机。

说来也巧,此前一年,即1959年,陈久安曾临时调任军区业余文艺演出队演员队队长,参与组队、创作、排练、管理,并率队参加了全军第二次文艺会演。会演结束后,又精选队员和节目,奔赴军区所属的江、浙、沪、皖、赣、闽等地各机关单位,尤其是边防哨所、海岛山区,进行汇报慰问演出,历时半年。整个过程,简直就是他目前及以后的工作任务的预演。其间获得的一些新领悟、新认识和新想法,目前有了进一步明确和实践的机会。首先要落实的,就是准备尝试引进苏州评弹。此想法基于这样的现实:南京军区的部队营地和防区涵盖面积较广,其中吴语区占相当比例,来自江南的兵员也逐步增多原北方战士也被江南生活感染;而这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大方言区里,较为普及流行的艺术表演形式,正是苏州评弹。引进苏州评弹,可以充分利用部队的感召力、影响力,更好地发挥这一广有群众基础的表演形式优势,从而更有力地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不仅对部队官兵,而且对广大地方群众产生积极有效的正面影响,体现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的优秀本质。但是,在传统观点看来,苏州评弹乃是特别适合才子佳人、风花雪夜的吴侬软语的说噱弹唱,与铁马金戈、铿锵刚烈的军旅生活,简直是冰炭不可同炉;而且,欣赏苏州评弹,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儒雅情趣,目前指战员能接受吗?所幸的是,何秋征副部长、沈亚威团长、胡石言和李广宗二位科长等领导都支持这项革新尝试。于是陈久安不下十次往返沪宁,说服动员了徐林达、赵菱菱两位评弹新秀参军入伍,调入了正在组建的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赵菱菱是上海市人民评弹团青年骨干演员;徐林达则是徐调创始人徐志云的长孙,其嗓音、其形态、其神韵,无不酷似其祖,被公认为徐调传人。徐调在评弹界可谓享有盛誉:“江南丝弦流韵似清泉,吴侬软语荡漾在其间,酿就了徐调流派最醇的酒”。陈久安认为,有了顶尖人才还不够,为使评弹艺术在部队开花,必须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革新。于是他下大力气主抓创作,把参与创作作为培养新人的一种手段,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在较短时间内,组织创作了一批评弹作品:《军中四季歌》、《迎新曲》、《夸班长》、《雷锋与战友》、《除夕送子》、《苦练硬功夫》等。

曲艺杂技队正式建队后,陈久安任大尉副队长(主持工作)。在团长沈亚威的领导下,他带领全队在粉碎蒋介石妄图“反攻大陆”的战备中,深入东海边防前线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和文艺辅导,受到了战备部队广大指战员和领导机关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被称为“政治思想工作的宣传队、文化工作的播种队”。南京军区政治部出版的《人民前线》于1962826日和1963414日,先后发表了题为《冒酷暑深入部队演出》和《面向连队 为兵服务 曲艺杂技队继承文艺战斗传统》的两篇报道。《解放军画报》19633月号,以两页的篇幅报道了曲艺杂技队在边防基层部队开展前线文艺活动的图片报道。建队的第一年,曲艺杂技队被南京军区政治部授予“四好队”称号。

 为兵服务花开军旅——原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评弹改革追记

人民前线》(1962826报道曲艺杂技队面向连队为兵服务事迹,右图赵菱菱为边防前哨官兵演唱评弹《苦练硬功夫》

频繁不断的基层慰问演出实践证明,以为兵服务为宗旨的苏州评弹革新改革,是受到广大指战员热烈欢迎的。据《1963年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演出日志》记载,1963328日至129日,曲艺杂技队在苏浙皖等地为部队演出127场,观众10含当地干部群众)。他们现场深入部队基层,了解、收集单位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即时创作演出,用评弹、坠子、快板、快书等官兵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发生他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加以表扬宣传,亦达310项;其中几乎每场都有评弹表演,《除夕送子》、《夸班长》、《幸福岛》、《战地之花》、《木兰辞》、《蝶恋花》、《祝枝山看灯》等节目都经受了考验,获得好评。尤其是《夸班长》,在1963103日晚的演出中,表演结束后掌声不断,被“拉得下不了台”,最后“只得小丑提前出场”。《夸班长》以王小海和李大虎两个小战士竞夸自己的班长的形式,反映连队生活,体现官兵关系,切合基层实际,真实、亲切、感人,在说唱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创新,展现了军旅风格和气派。

1963年12月下旬,总参谋部和南京军区在镇江小衣庄举办各大军区、军事院校领导干部参加的“郭兴福教学法”现场会。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莅临观看,许世友上将、王必成中将陪同。曲艺杂技队奉命全程参加,深入演练官兵,开展文艺宣传。这是曲艺杂技队的又一次考验和磨练,机会难得。半个多世纪后,徐林达回忆道:“我们曲艺杂技队在老队长陈久安的带领下,顺理成章地成为全军唯一一支参与比武现场活跃在大会前沿的文艺尖兵。无论是徒手攀崖、空手搏击,还是钢轨开车、百米射击,各种比武项目,我们都能在比赛结束后的第一时间里,即刻就把战士们的拼搏情况说出来、唱出来、演出来,这些现场鼓舞士气的表演宣传,受到比武部队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一致鼓掌叫好!这一切都是老队长将他当年自己的经验和传统,在我们身上的延伸和发扬。主持比武活动的叶剑英元帅在镇江住所接见了我们。我们为叶帅进行了随意式的表演,节目有相声、琴书、评弹和快板等。”叶帅与他们合影留念,一起用餐。

 为兵服务花开军旅——原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评弹改革追记

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部分队员与叶剑英元帅前排右三)、王必成中将(右一)等首长合影,前排左三为徐林达、左四赵菱菱、右二崔金兰,后排左一王希琪、左二陈久安、右一吴均、右二瞿尚令摄于196312月,镇江

    转眼间,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即将来临。曲艺杂技队、前线歌舞团、军区文化部,上上下下都清楚,只有在这全军乃至全国的最高舞台上通过验收,“军旅评弹的”改革创新才算真正获得成功,获得认可。尽管此前成绩斐然,但是,许多人还是难免担忧:婉柔的吴侬软语、亮眼的帅哥靓妹,真的能讴歌战士、讴歌英雄吗?

19644月至5月间,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北京如期举办。会演中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没有辜负广大官兵的期望。经评比,曲艺杂技队有三个节目、三名演员共获六个奖项。其中《迎新曲》胡石言、徐林达、赵菱菱优秀节目奖,《夸班长》陈久安、徐林达、赵菱菱优秀创作奖;徐林达、赵菱菱分别获得优秀演员奖!

为兵服务花开军旅——原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评弹改革追记

总政治部颁发的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苏州评弹《夸班长》奖状

        曲艺杂技队的苏州评弹,作为军旅文艺的一支新兵,初出茅庐,就一鸣惊人,轰动了会演大会,轰动了北京文艺界。徐林达、赵菱菱身着军装,帅气阳光、英姿飒爽;这也意味着苏州评弹正式登上了军旅舞台,进入了反映部队生活、为官兵服务的新阶段。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大会办公室出版的《会刊》(1964.4.21.第九期)刊载《可喜的一枝花——苏州评弹观后感》:

        南京部队文艺代表队演出了苏州评弹,这是一件可喜的事。《夸班长》、《迎新曲》的演出也是成功的,形象比较生动、完整,语言纯朴。演员徐林达、赵菱菱二同志在演出中充满了激情,也有着较浓的部队气质。

     他们运用了评弹“说理说细”的特点,说法中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地铺叙情节,增加了艺术形象的可信性和说服力。这也说明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基础。《夸班长》里两个天真可爱的战士形象;《迎新曲》里的郭连长、班长和新入伍的带有稚气的战士形象,以及他们先进的思想感情,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郭连长劝战士吃面这一情节,就更为生动有力。它说明了我军官兵之间的亲密关系。

     他们在运用“说、学、弹、唱、演”这五个方面,打破了旧有的手法、技巧和程式,大胆地进行了革新、发展和创造,既有独唱,又有重唱和朗诵,而使表唱、接口对衬,又发挥了评弹中说表和弹唱的特长。在曲式节奏上,揉合了杭、宁、扬各地健康朴实的曲调。既保持了评弹的特殊韵味;又大胆地突破了程式,使人觉得那么亲切、自然,这也是值得庆幸的事。也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改革发展,才有可能准确地表达战士的性格和思想,才有可能使这种形式更好地为部队服务。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伟大的时代里我们部队文艺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加以改革发展,让它为部队服务。

为兵服务花开军旅——原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评弹改革追记 

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演员徐林达、赵菱菱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表演苏州评弹《夸班长》 

会演结束后,《夸班长》、《迎新曲》和《军中四季歌》等评弹曲目被中国唱片厂灌制成唱片公开发行,一时风靡大江南北。

为兵服务花开军旅——原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评弹改革追记

苏州评弹《夸班长》唱片,1964年出版发行

   徐林达和赵菱菱也一举成为享誉全军的评弹明星演员。而苏州评弹,从此也就成了前线歌舞团传统保留获奖节目,诸如《血桃花》、《雨中情》、《江南炊事兵》等等。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昆明军区国防歌舞团等兄弟部队文艺团体,也纷纷来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观摩交流、互相学习,亦去苏沪地区挖掘人才,准备回去组建自己的苏州评弹演出队伍。

  会演结束回到军区,文化部部长沈西蒙上校设宴为曲艺杂技队庆功。

半个多世纪后,还有人记得“前线”当年的辉煌——“徐林达在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工作时候,名满全军。所以前线文工团的苏州弹词一直是部队系统曲艺的‘独养儿子’。”

尽管地方评弹界反应淡定,但不可否认,当时正是以“为兵服务”为宗旨的“军旅评弹”改革创新,提供了评弹新发展的契机和土壤,支撑了苏州评弹的中兴复元,挽救(或延迟)了评弹艺术的凋零和荒芜。现在旧事重提,不知是否能对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如何生存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具有些许借鉴意义? 

附人物备注

叶剑英元帅,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许世友上将,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王必成中将,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军事训练工作。

沈西蒙上校,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代表作《霓虹灯下的哨兵》(电影)、《南征北战》(电影)等。

何秋征上校,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代表作《快乐的家庭》(歌曲)、《儿童节歌》(歌曲)等。

沈亚威中校,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代表作《淮海战役组歌》(歌曲)、《东海前哨之歌》(歌舞)等。

胡石言少校,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文化科副科长。代表作《柳堡的故事》(电影)、《陈毅传》(传记)等。

李广宗少校,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文化科副科长。代表作《沂蒙山小调》(歌曲)、《车水号子》(歌曲)等。

郭兴福上尉,时任第12341002连副连长。他摸索总结出来的单兵、班组练兵方法被命名为“郭兴福教学法”。

陈久安大尉,时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副队长(主持工作)。代表作《夸班长》(苏州评弹)、《希望》(歌剧)等。

徐林达,时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演员。代表作《迎新曲》(苏州评弹)、《军中四季歌》(苏州评弹)等。

赵菱菱,时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演员。代表作《迎新曲》(苏州评弹)、《军中四季歌》(苏州评弹)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