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吾爱吾师(九十五)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五十三·通师17)

(2020-10-19 07:58:08)
标签:

教育

高校教育

当代教育史料

高考77级

莫惠昌老师

分类: 吾爱吾师

吾爱吾师(九十五)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五十三·通师17)

陈 艺 鸣


莫惠昌老师

202010139160.jpg

        提起莫惠昌老师,心里除了敬佩,剩下的满是愧疚。

        莫老师是无锡人,1959年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南通师范学校任教。几年之后,就因其人品方正、学识丰富和教学成果优异而脱颖而出,其影响远出通师,在整个南通市中学和中师语文界,被公认为少壮派领军人物。

202010139213.jpg

       1978年4月,我们77级大专班入学的时候,莫老师已从通师教导主任(当时叫“教革组长”)任上调至南通市第一中学,不久又调到市教育局政工科,后来组建教研室,任主任,负责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我们这届学生在校时原本与莫老师无缘,没想到1979年深秋,好运降临了!因为马上就要毕业实习了,可是我们都没有写过教案,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分析教材,更不用说钻研了;而平时上课,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力都集中在专业课上,教学法之类,根本无暇顾及。学校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临时抱佛脚。这尊“佛”,就是莫惠昌老师。

       那年那日,下午时分,天高云淡,市教研室主任莫老师,应邀回到通师讲学。听众就是我们大专文科班,还有闻风而来的本校中青年语文教师。主题是中学语文的备课与讲学。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南通市中语界响当当的人物。莫老师身材高大,声音洪亮,虽早生华发,却更是气度不凡,英气逼人。经验丰富的莫老师,熟谙教学心理,针对我们尚未入门的实际情况,以初次接触教材为起点,从课文的语词音义、语句语法、层次划分、篇章结构,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全面细致地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素,总结归纳为八个字:“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后来知道,这个对语文教学内容即语文知识系统归纳概括的八个字,是上世纪60年代上海语文教育界首先提出的,后来全国流行,被称为语文“八字宪法”。)接着,莫老师又指导我们,怎样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层层深入地理解、钻研、探究教材,明确和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莫老师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没有华而不实地故弄玄虚,而是从最基本的备课要求和课堂教学规范讲起,实实在在,指点迷津,立竿见影,有用有效,对我们这些即将初登讲台的准教师来说,恰似春风春雨,又如雪中送炭。莫老师的这堂讲座,让我们有了信心,有了底气,有了章法,有了规划。“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即此之谓乎?

       年底实习,我和师兄王建维分在市十三中教高一语文。真是运气来了挡不住!我们的指导老师,竟是赫赫有名的徐强老师!徐老师为人谦和,才华出众,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实习班级同学们的认可。在实习结束前,我开设了一堂汇报公开课,讲的是《惊人相似的一幕》。备课时,教材的分析和教案的基础构建和基本操作,都是按照莫惠昌老师讲座的指点进行的,而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则是在徐强老师指导下完成并落实的。

      下面该坦白我的“愧疚”了,有点说来话长。

      1980年1月,我从通师大专班毕业,即分配到南通市第十八中学。1982年考入江苏教育学院本科进修,1984年毕业。回到十八中后,自愿从高中部“下放”到初一,担任教改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该实验班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语文课没有使用传统部编统一教材,而是选择了中央教科所编印的一套实验教材。当时这么做在全市还是很少见的,因为整个大市(六县一市)是统一中考,所用教材也是统一的部编教材。市教研室资深教研员李禧同老师听说后,特地赶来了解情况,提供帮助和指导。十八中位于郊区,地处偏远,公交车班次少,往返不易,费时费力,而李老师却不辞劳苦,真诚热心,多次前来下班随堂听课,给我们介绍教改最新动态和相关信息(例如,国外的布卢姆的目标教育分类学,国内的钱梦龙、魏书生教学等等),以供借鉴参考。郊区学校条件简陋,教室低矮,桌凳陈旧,学生土里土气,我这个“乡村男教师”也入乡随俗,土头土脑;李老师却毫不介意,一视同仁,热情有加;其扶持乡村学校、关爱乡村学生、培养乡村教师之心,拳拳可见。不久,李老师向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莫惠昌老师作了推荐。某日清晨,我从市内乘公交赶到学校上第一课。匆匆走进教室,却意外发现,莫老师独自一人坐在后面,没带随员,没跟学校打招呼,没让校领导陪同,直接来听我的随堂课。我当时脑子一热,倔脾气一下就上来了,也没多想,鬼使神差般地立刻宣布,这节课(还记得是《一次大型的泥石流》)自学,自己看书!学生们无所谓,马上按要求自读课文。面对我这出格的举动,莫老师不动声色,并未拂袖而去,也从包里拿出材料看了起来。这一课,这回事儿,就这么冷冷漠漠地过去了。此后一段时间内,我竟然都不以为意。直到真正成熟懂事之后,才后悔莫及,愧疚万分。回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莫老师以堂堂南通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的身份,屈尊起个大早(比我还早)乘公交赶到郊区中学来听我的课,而我面对自己的老师,居然连个招呼也不打,还让他坐了一课冷板凳!这不仅是不识抬举,不识好歹,脑子进水“瓦特了”,而且简直就是没礼貌没道理没教养啊!另外,我这“奇葩”行为,无疑会让推荐我的李禧同老师感到诧异和难堪。可我呢,事后见到李老师,却了无歉意,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李老师,您错看人了……”。我那时究竟是怎么了?狂妄自大,还是心有旁骛?直到现在自己也说不清楚。可无论如何,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不管当时的想法怎样,我的表现是烙印终身的错误,无可辩解!

       其实后来还是有机会向莫老师道歉的,可还是被我错过了。

       1988年,我调动到母校通师任教。办完手续,第一个热情招呼我的,是语文学科的罗玉芬老师。罗老师原任通师教导处主任,后主动离职,我进校时,正值语文学科组长新老交替,罗老师答应校领导临时负责,暂为过渡。除了是我的顶头上司之外,罗老师还有一个对我来说比较特殊的身份——她是莫惠昌老师的爱人,我应称呼她为“师母”。罗老师为人善良,爱心洋溢,确实就像慈母一样关怀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受到全校师生的衷心爱戴。

2020101392831.jpg

陈艺鸣和罗玉芬老师(右)在通师校园合影,摄于1992年

自打进通师工作起,我就一直和罗老师在一个办公室,先是一间大的,后来调整成小的。小办公室更像一个小家庭,大家的感情更加贴近和亲切。罗老师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和业务导师,她的详尽完美的备课笔记成了我们青年教师的共享资源。最有情味的是,“家庭”成员轮流做东聚餐,每人带一个拿手菜。某次,轮到了罗老师家。美味佳肴摆满一桌,色香味诱人食欲。然而,我却有些心虚气短——莫老师也在家!见面打过招呼,我心中很是尴尬和犹豫,想为当年的错误道歉,又一时没了勇气。后来莫老师有事出去了。再后来,罗老师退休前后,我退休前后,打电话到罗老师家里,经常是莫老师接的电话,我自报家门,莫老师一如既往的平和宽容,我却一再犹豫,未能认错道歉。直到今天上午,打电话节日问候,又是莫老师接的,可我还是那么不争气……

       谨以此文,向莫惠昌老师、李禧同老师、徐强老师、罗玉芬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向莫老师、李老师表示真诚的道歉和深刻的忏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