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师(十三)爱心洋溢的王锦华老师

标签:
南通中学回忆母校怀念恩师王锦华老师 |
分类: 吾爱吾师 |
吾爱吾师(十三)
爱心洋溢的王锦华老师
陈 艺 鸣
王锦华老师
王老师1960年高中毕业后考取全国重点大学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可是恰逢三年困难时期,为落实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华东水利学院部分系科被停办撤销,王老师所学专业也在裁撤之列。回到家乡南通,她先在市公安局做些临时性辅助工作,后到通棉四厂参加“四清”等运动。1971年,为解决中学师资严重匮乏问题,市里决定从各系统工厂借调一批管理和技术骨干担任“工人教师”,以充实中学教学岗位。第一批工人教师一百多名,集中在有斐饭店学习培训,要求很严格。王老师当时因家庭困难而婉拒了厂里推荐,可是纺工系统所推荐者连续有二人先后因不合格而被退回,厂领导再次做王老师工作,动员她接受推荐。就这样,有王老师在内的十五位工人师傅,以第一批工人教师的身份,走上通中的讲台。
在同学的心目中,整个通中,对我们最重要的人,便是班主任。王老师当时年纪二十七八,上有久病卧床的老父,下有刚上幼儿园的女儿,家庭负担不轻。担任我们这帮在“大革命”中早就把心玩野了的四五十个“造反”意识很强的“红色接班人”的班主任,压力可想而知。与作风硬朗的老班主任金老师不同,王老师以其和风细雨的方式播撒关心和爱护,很快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和爱戴,建立了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班级管理工作,王老师大胆放手,信任同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当时班(排)委会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积极活跃。记得学期结束班主任的评语,也是组织班委会集体讨论定稿,再由班干部誊写,王老师最后才签字盖章的。王老师住在惠民坊红英巷,应她的邀请,我和贾乐政等同学常去那里玩。尽管三世同堂,一大家子挤在一起,但亲情满满,其乐融融。在王老师家里,可以无拘无束,无话不谈。记得有次在王老师家里,我说比较喜欢物理,王老师说其实化学也很有意思地啊,恰好我找了本苏联科普作家尼查叶夫的《元素的故事》,读后便迷上了化学,并自告奋勇当了化学课代表。印象较深的是,“913”事件之后,中央正式公布之前,社会上传言四起,我们在王老师家里也谈及此事,王老师说,要我猜啊,那就是林彪!果然一语中的。曾经令我困扰的因入团波折带来的阴影,也是在王老师家里化解的:当时因政审问题(父亲“wen革”中遭受错误处理)我未能入团,我很自然地到王老师那里去倾诉委屈;身兼校团委委员的王老师说,我和李师傅(二连连长李大杰)也没想到,很震惊,不过不要紧,父亲是父亲,你是你,自己努力就好,要相信组织。我信任王老师,听她的话,没有放弃,在下一批被发展入团了,介绍人是邱玲和洪晓秋。时隔近五十年,我去看望王老师,和她回忆往事,她大多还有印象。我向她致谢,并感叹她班主任工作成熟老练。她笑着说,其实我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只是在接你们班之前,做另外一个班班主任时,向副班主任曹林芳老师学了不少东西,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很感激她。
王老师接着说,不仅班主任工作没经验,更要紧的是数学课不知怎么上才好,多亏了当时的备课组长汤明德老师,她热心真诚,无私帮助我们几个青年教师,每一课都认真细致地指导准备,从教学重点难点、解题示范思路,到布置和批改作业,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因此我们上课才有底气和信心。事实上,王老师的数学课上得很好,我就很喜欢,只是自己已经是化学课代表了,总不好意思再去抢当数学课代表吧。
在那批工人教师中,王老师的年纪应该是最轻的。我们有事去办公室,总是看到她笑吟吟的,和同事相谈甚欢。后来工人教师分批撤回,李大杰老师调到橡胶厂任车间主任,从学校搬出去后,一时找不到房子,无处安家。王老师得知后,主动将本来也并不宽裕的红英巷住处腾出一间,让给李老师一家。多年以后,李老师女儿提及此事时,对王老师惠及同事的爱心之举,一再表示感谢。
王老师在通中一直工作到1979年,其间,始终担任班主任并任教初中数学。离开通中之后,王老师调至市纺织研究所工作,直至退休。
王锦华老师在家中,摄于2019年初夏
陈艺鸣与王锦华老师夫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