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花季雨季时(四十一)
标签:
个人军旅史前线歌舞团舞蹈学员队沈济文家世怀旧 |
分类: 个人军旅史 |
四、佩玉鸣鸾罢歌舞·祖母沈济文在前线歌舞团(9)
1960年9月中旬,奶奶临盆,女儿艺儿诞生。已经从杭州来到南京的“革命妈妈”戴玉贞,再次挑起照顾产妇和婴儿的担子。而爷爷正为组建曲艺杂技队东奔西走,根本顾不上。
(一家五口,摄于南京军人俱乐部)
早在20军文工团及58师文工队时,因为没有专职化妆师,所以都是由演员兼任。在前面1955年20军授衔庆祝晚会文工团演出节目单上,奶奶沈济文的名字就出现在化妆组里。其实化妆工作是很辛苦的,尤其是兼项。每次分组出发演出,无论是到机关,还是下连队,那个又大又沉的化妆用品箱子,都由奶奶负责携带管理。有车接送还好,下连队没车,箱子只能放在背包上背着走,负担很重。演出前,忙着给别人化妆,都“通妆”了,自己再化妆,还要换服装做好自己节目准备。演出结束,别人都上车了,自己还在忙着收拾那些凌乱搁放的上妆、卸妆的各种油彩、脂粉,以及杂七杂八的化妆用具,必须分门别类,依次放好,便于下次使用。回团以后,别人都休息了,奶奶还得出去购买用缺了的各种化妆材料。在北京第二次全军文艺会演期间,化妆的要求必须根据场地的变化而变化;每次走场彩排以后,身为化妆主任的奶奶,总要留住几位演员,上底粉、涂油彩,到场地灯光下让导演审看化妆效果,不行就再改,有时要反复多次。
说来也巧,原20军文工团战友李焕臣,现在就在前线话剧团负责化妆工作。歌舞团和话剧团都在俱乐部大院里,交流方便,奶奶就常去李焕臣那里学习化妆技术。舞台化妆一般分为歌舞化妆、戏剧化妆、戏曲化妆、儿童剧化妆和现代的T台化妆等小类,奶奶这次主要学习戏剧化妆,即角色造型。提到角色造型,奶奶回忆起一件趣事:那是搬家到丁家桥政治部家属大院以后,曲艺杂技队战友曾炎带全家过来串门,他儿子小聪,五六岁,机灵可爱,听说奶奶会化妆,以为是件很好玩的事,就缠着要化妆。奶奶一时起了童心童趣,就答应了,用家里备用的便携化妆盒(比铅笔盒稍大些厚些)给他化妆,不一会儿化好了,小聪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去照镜子,一看,却吓得大哭起来,——原来奶奶把他化成了各歪嘴斜眼的坏蛋模样!
其实歌舞团本有专职化妆师,奶奶半路出家去学习,无非是在军文工团养成了“一专多能”的习惯,乐于学习而已。不过,无心插柳学来的化妆知识,在后来地方群众文艺工作中,却派上了大用场。那只便携式化妆盒,奶奶带在身边用了好多年,直到“文革”中后期,认为无法再从事这方面工作了,才郑重其事地送给了她培养和看重的基层文艺骨干。
1961年年底,是考虑自己未来走向的时候了。奶奶知道,舞蹈演员的舞台生命非常有限,自己已过了当舞之年,想要坚持到1964年第三届全军文艺会演登台表演,那时已是三十出头,不可能了。与其在歌舞团里混日子,还不如到地方发挥专长,重新开始。于是,她同意转业。
在奶奶后半生中,虽然与她挚爱的舞蹈艺术情缘未尽,在地方群众文艺工作中,组织、策划和编导了许多优秀作品,在南京市各种大型活动中成绩突出,但是从未在正式演出中登台重献优美舞姿。
解甲别戎衣,从此罢歌舞。
惊鸿不再照影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