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花季雨季时(八)

标签:
个人军旅史女兵沈济文抗美援朝家世 |
分类: 个人军旅史 |
二、花季雨季硝烟里·祖母沈济文在朝鲜战场(4)
军文工团驻地有着一个可以入诗入画的地名——鱼游池里。可惜现在是严酷的战争环境,没法像清池中的小鱼儿那样优哉游哉。开始休整的第一要务,就是修建营房。部队入朝之后,立即赶赴战场参加战斗,居无定所。平时都是暂时借住在民居里,白天上山隐蔽防空,晚上回来睡觉。倘若遇到敌机半夜轰炸,就得及时迅速地离开,冒着风雪严寒跑到外面疏散隐蔽。现在终于可以修建自己的营地了。考虑到既要防空隐蔽,又要方便生活,文工团的营址选在靠山靠水的地方。全团百多人,团部,及创作股、戏剧股、音乐股、美术组、乐队、卫生队、后勤班,还有演出一队和演出二队,各个单位星罗棋布,自力更生,开工建房。休整期间,演出队按生活特点和管理要求重新编组,男兵和女兵单独分班。奶奶等九名女兵分在一个班里,班长是大学生胡琳,副班长是罗汀,同班战友还有沈瑾、孔瑛、冷辛、何芸等。
女兵班的住址在团部的后山坡上。当然,修建营房需要强壮劳力,单凭女兵自己是无法完成的。团里统一安排,男同志壮劳力上山砍伐树木,挖防空洞,女同志就抬土、打杂、拾掇。分工明确,取长补短,宣传鼓动自是本色当行,山坡河畔,热火朝天。在异国他乡,刚经历了生死恶战,全团终于第一次大团聚,心情愉快,干劲十足。偶有敌机路过盘旋侦察,也不在意,有了经验,不像以前那样匆忙紧急四散隐蔽了。
奶奶在修建营房期间,除了参加班里防空洞的建造,还在炊事房“支炊”协助操办全团伙食。
虽然工作琐碎平常,但穷苦孩子出身的奶奶干起活来还是积极主动,勤快利落。任务完成后,奶奶荣获一张光荣证,受到表扬:“修建营房二十天期间炊房工作:1.工作积极不叫累;2.明确劳动意义,责任感较强,工作中较严肃,完成任务较好。”
营房终于修建好了!女兵班的“营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四周现成的两米多高的树木做围墙,房顶用砍伐的胳膊粗的树干做椽子,两边相交,搭成“人”字形铺盖在“围墙”上;蒙上防水布,用土盖上;再用细一点的树枝交叉覆盖,再用土盖上;最后铺上树枝树叶加以伪装。屋里有热炕,也是因地制宜:先在地上挖坑,然后砌建成炕。热炕呈长方形,里外可睡三排,每排五六个人。炕前还空出一块地方供大家周转活动,设计比较合理。虽然简陋,但在时的条件下,这个能遮风避雨,又保暖又隐蔽的大防空洞,已经是很理想的“家”了。在这里,女兵们可以正常地学习、训练、创作、排演、休整和开展其他活动了。
然而对奶奶来说,这个“家”也有让她发愁郁闷的时候,那就是,轮到她值日,要烧热炕,烧热水。热炕得在晚上睡觉前就烧好。热水主要是早上起床后的洗嗽用水,——把一只大空的汽油桶架起来,里面盛着雪,然后在下面用柴禾烧热,让大早起来出去出操训练的战友们回来就可以刷牙洗脸。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难!因为从雪地里捡拾的柴禾是湿的,很难烧着。奶奶每每都是满脸烟灰,眼睛被熏得流泪,呛得干咳不止,可就是烧不着!最后总是老同志叹着气帮她烧起来了事。直到现在,奶奶回忆起来,还是很难为情:“唉,也不知怎么了,就是烧不好。”
1951年春天即将到来,飞机大炮枪林弹雨也阻挡不了她从容的脚步。祖国无时无刻不在关怀着征战沙场的英雄儿女,鏖战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战士也格外思念远在祖国的亲人。文工团员们,刚安顿好自己的营地,就立刻整装出发,分组深入前线部队进行慰问演出。
这张战地剧照,拍摄的是奶奶所在的演出小组,在山坡上举办春节慰问晚会,正为战士们演出舞蹈《保卫世界和平》,奶奶反串扮演一位头扎白毛巾的小伙子(“舞台”左侧),沈瑾扮演姑娘(右侧)。
世界人民热爱和平。
可是,和平需要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
奶奶沈济文,这个十六岁的志愿军女兵,在前线载歌载舞慰问战士,度过了她在朝鲜战场上的第一个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