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林达《苏州评弹“前线”之花的回忆》(一)

(2017-12-12 09:52:47)
标签:

徐林达

赵菱菱

陈久安

苏州评弹

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

苏州评弹“前线”之花的回忆(一)
——对《老兵那些事儿》和《老兵后凋》的补充
徐林达
(博主按:徐林达先生是苏州评弹徐调嫡派传人,家学渊源,又是上海市戏曲学校(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戏曲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应招入伍,成为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的青年骨干演员。1963年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他和赵菱菱表演的弹词开篇《迎新曲》和《夸班长》,技惊四座,广受好评,一举荣获优秀节目奖、优秀创作奖和优秀演员奖,是大会唯一包揽三大奖项的参演搭档。
徐林达《苏州评弹“前线”之花的回忆》(一)

他和赵菱菱因此而名满全军,备受瞩目,成为名副其实的将苏州评弹之花移植部队文艺阵地的“种子歌手”、军旅评弹骄子。时光如白驹过隙,六十多年过去了,在看了本博《老兵那些事儿》及由此编印成书的《老兵后凋》之后,徐林达感慨之余,对一些被遗漏的重要相关往事作了回忆和补充,不顾年老眼花,不辞辛苦地输录发送给我们,真是令人万分感动!这些由当年军旅评弹创新改革亲历者述说的历史回顾,真实感人,极其珍贵,不仅记录了陈久安、徐林达、赵菱菱、郑正名、黄永生等部队文艺老兵的个人荣誉和贡献,也是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不容遗忘的历史财富,更是研究军旅文艺和苏州评弹发展史具有填补空白价值的珍贵史料!征得了徐林达先生同意,我们将他的两段回顾文字转发于本博,并在此谨表敬谢之意!
       几点说明:1.“老队长”,指原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主持工作的副队长陈久安;2.“队长奶奶”,指陈久安之妻,《老兵后凋——新四军老战士陈久安纪念册》的编著者沈济文,这是当年队员们的模仿某部电影台词对她的亲昵称呼;3.“小艺儿”,指陈久安之女,《老兵那些事儿》和《老兵后凋》的策划者陈艺儿;4.关于第三届全军文艺会演的相关情况,可参见本博《老兵那些事儿》第六、七篇《陈久安与苏州评弹(上)(下)》和第四十六篇《陈久安在前线歌舞团(四)》。)

小艺儿:
    今天才收到(《老兵后凋》),下午即阅毕,很感动。我所遇到的老队长确实如此。苏州评弹之花移入部队的土壤,他是栽种者。部队文艺阵地中有苏州评弹这一形式,他是始作俑者。句句都是事实!把往事一幕幕都浮现出来了!……唉!
    (《老兵后凋》)这本纪念册,我会好好珍惜收藏的。是老队长把我带入部队,使我的人生有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有了以后的重大发展。   
    感谢队长奶奶为老队长编了这么好的一本纪念册。千万问候她。我们这些老队长的部下应该向她致敬。
敬军礼!
                                                                                                      徐林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