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陈久安在南京军区战士演出队
1959年初,爷爷被借调至军区战士演出队。演出队正式名称为“南京军区业余文艺演出队”,是为准备参加全军第二次文艺会演,从各基层部队抽调骨干而组成的临时性文艺团队。因为恰在这一年,前线歌舞团有外事活动任务:以“中国青年歌舞团”的名义,参加在维也纳举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当时奥地利尚未与中国建交,存在不少问题,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再三考虑,最后决定由前线歌舞团承担这一任务。为了在世界性大型活动中产生积极影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树立新中国蓬勃奋发的形象,歌舞团当然要不遗余力,全力以赴。于是,南京军区在第二届全军文艺会演中,歌舞表演这一块,就由战士演出队来参加演出。
对临时组成的演出队来说,时间紧,任务重,要在短短几个月内,拿出一台成熟的歌舞节目去参加全军最高级别的会演,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组织节目当时有两种方法,即从各部队选调和全新创作。选调又是双重的:一是只选演员,不要节目;二是只调节目,不选演员,然后重新组合重、新排练。全新创作难度更大,但这是“必须的”,理由“你懂的”。(奶奶沈济文就参加了全新创作歌舞《渔家姑娘》的编舞工作。)爷爷这次没有演出任务,而他在58师(代号为0078部队)蹲点时执笔创作的大型歌舞《歌唱我们光荣的团队》被选中抽调,他自始至终都以主创者身份参加修改。另外,爷爷还担任演出队的演员队副队长;到北京后不久,因队长徐坤同志另有其他任务,故在一段时间里爷爷实际上主持演员队的工作。



(南京军区战士演出队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节目汇编)
在北京会演期间,爷爷还兼任演出队的舞台监督,负责整个演出的行政调度和指挥。这是一项繁琐细致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舞台演出是一个系统工程,演出前、演出中、演出后,都要求周密、完善、精准地操作运行,既要按部就班,又得灵活应变;化妆组、服装组、道具组、灯光组、音响组、乐队、报幕、拉幕……等等,各个环节,必须全部及时完成准备,衔接无误,演出才能正常开始。演出中,还要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妥善处理;哪怕一个细微的失误,都可能严重影响演出。所有这些,都得由舞台监督来严格掌控。
另一方面,舞台监督不只是一个管理者,操作者,还可以是一个创造者。爷爷善于动脑筋,创新意识强,在指挥舞台演出运行时,还经常给出新颖的创造性设计,使整台演出锦上添花。例如,一般舞台幕布,根据需要,有头道、二道、天幕等数道,爷爷则结合节目剧情及舞台艺术整体形象的塑造等因素,设计并实施了“蝴蝶幕”,即开幕时,以蝴蝶翅膀形状向两侧徐徐展开,使整个舞台有了飞翔起来的动态美感。这种独特的开幕形式,在本届会演中,首次使用,仅此一家。当然,操作起来更为复杂,舞台监督的指令,拉幕员的协调配合,要求及其严格。
会演期间,演出队驻在总后勤部大院,食宿条件都很好。就是演出和排练任务繁重。演出前赶场彩排,正式会演汇报那天,要下午晚上连演两场,大家都很辛苦,爷爷作为舞台监督,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汇报演出结束,还为驻京部队演出了若干场。此外,各兄弟部队之间,还忙着相互学习优秀节目,请教、传授,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正式会演结束后,总政治部再抽选各演出队的优秀节目,整合数台精编节目,向中央首长进行汇报演出。南京军区战士演出队也有节目入选,在中南海怀仁堂大小礼堂都为首长演出过。
在北京,演出队员们还多次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中南海,大家排好队,等了许久,希望能见到毛主席。可是老人家没来,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毅等领导同志接见了大家。
休息时间里,演出队参观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长城等名胜景点,领略欣赏了祖国首都的美好壮丽的风光,终身难忘。
会演自6月1日开始,分两批进行。16支战士演出队在第一批演出,20日结束;第二批从6月28日至7月20日,由21支专业队伍汇报演出。汇报演出完毕,演出队离开北京,回到南京军区。(关于这次会演的其他情况,在《祖父祖母在全军第二次文艺会演前后》与《祖父陈久安与歌舞》两篇博文中亦有叙述,可参见互补,这里不赘述。)
(南京军区战士演出队合影,前排左九为奶奶沈济文,三排右一为爷爷陈久安。摄于1959年。)
58年后的今天,当年在演出队参加演出的奶奶沈济文,回忆起这次赴京演出,仍是一脸神采飞扬:“那些日子是最辛苦的,也是在这辈子里最快乐的!”
回到军区,爷爷和奶奶都被调到前线歌舞团工作。不久后,经南京军区政治部机关政治处批准,爷爷被评为1959年度机关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三等功。

(爷爷陈久安的1959年度先进工作者光荣证)

(爷爷陈久安的1959年度荣立三等功奖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