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兵那些事儿(六)

(2017-08-08 09:57:53)
标签:

老兵

曲艺

苏州评弹

前线歌舞团

曲艺杂技队

分类: 个人军旅史
祖父陈久安与苏州评弹(上)
       爷爷对苏州评弹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他是苏州评弹登堂入室进入部队文艺阵地的第一倡导者和推行者。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爷爷调入前线歌舞团组建曲艺杂技队时,他就开始考虑:随着形势变化,环境改善,以及部队指战员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仅仅靠像快板、山东快书这类原先在火线前沿鼓动宣传上优势明显的艺术形式,已不足以满足目前部队官兵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另外,尤其是在和平时期,军队的文艺工作,也应该逐步丰富内涵、拓展形式,努力提升思想和艺术层次,在更高的审美境界上,以更多彩的艺术手段,来宣传党的政策、传承民族精神、陶冶人格情怀、丰富精神生活。一句话,新的时代,对“为兵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就自己刚组建的曲艺杂技队而言,为完成这一光荣使命,能具体做些什么呢?爷爷首先考虑的是:尝试引进苏州评弹。此想法基于这样的现实:南京军区的部队营地和防区涵盖面积较广,其中吴语区占相当比例,来自江南的兵员也逐步增多;而这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大方言区里,较为普及流行的艺术表演形式,正是苏州评弹,尤其在苏沪地区,可谓极其兴盛。引进苏州评弹,可以充分利用部队的感召力、影响力,更好地发挥这一广有群众基础的表演形式优势,从而更有力地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不仅对部队官兵,而且对广大地方群众产生积极有效的正面影响,体现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的优秀本质。但是,在传统观点看来,苏州评弹乃是特别适合才子佳人、风花雪夜的吴侬软语的说噱弹唱,与铁马金戈、铿锵刚烈的军旅生活,简直是冰炭不可同炉;而且,欣赏苏州评弹,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儒雅情趣,目前指战员能接受吗?
        似乎已有前车之鉴。早在1952年,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华东分团,就有三位来自上海人民评弹团的演员,准备的节目,自然是苏州评弹。后来分团领导认为部队北方战士数量多,听不懂评弹,决定撤掉评弹节目。但是演员坚持要演出,战士听不懂苏州话,可以改用普通话,唱词还可以打幻灯字幕。领导保护了演员的积极性。最后在朝鲜战场上,确实用普通话演唱的。但实际效果却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评弹特色,也就失去了其最大的魅力。这次即兴的、非自觉的试验,不能说是成功的。事实上,据有的学者考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评弹已从苏沪发展到绍兴一带,七八十年代宁波、金华等地也开始流行;浙江以外,南京在1960年就成立了江苏省曲艺团,评弹书场也增多了,文革前,普及到苏北,启东、海门,甚至扬州都有了评弹书场。可惜,后来大多未能坚守,阵地迅速萎缩。可见,特定的艺术形式自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生搬硬套,无异于揠苗助长。
       可是,爷爷坚持要试试。他多次向歌舞团、政治部文化部的各级领导建议、力争和推荐,从1960年到1963年先后十二次去上海物色考察,联系沟通,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上海市戏曲学校(现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毕业的两位高材生徐林达、赵菱菱招至麾下,为他们办好参军入伍手续,使之成为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的演员。(此段经历则成为“久安十二赴沪招兵”的佳话。)徐林达,是苏州评弹名家“徐调”创始人徐志云的长孙,其嗓音、其形态、其神韵,无不酷似其祖,被公认为徐调传人。赵菱菱,入伍前已是上海人民评弹团青年骨干演员。著名评弹名家赵开生也在该团,他后来有一段谈及赵菱菱,说他在创作著名的弹词《蝶恋花》,“唱一个大跳8度‘舒广袖……’,开始的时候没有‘啊啊’的,后来听了李劫夫老师一首《蝶恋花》,他有‘啊’的。唉,这个‘啊’的好,觉得这个曲子能够厚实一点,我也就用了。我在“啊”的时候自己吃不准,这一段好听还是那一段好听,正好一个青年演员叫赵菱菱,现在她转业到部队去了。我说来来来,我在唱啊你帮我听听看,我自己摆不服贴。 她一边听一边说,这段对了,再长了就不好听了。这里面太短,能不能再拉长点?当时我不懂简谱,自己不会记简谱,我是靠一遍一遍这样拍熟的,一遍一遍唱熟的。”——没错,无人质疑,他们的确是百里挑一的顶尖人才。可是,如此亮眼的金童玉女、帅哥靓妹,能演得像个兵吗?再者,徐调被誉为“最醇的酒”——“江南丝弦流韵似清泉,吴侬软语荡漾在其间,酿就了徐调流派最醇的酒”,这“酒”,真的能用来讴歌战士、讴歌英雄吗?
       爷爷认准一个理:要演好兵,首先自己得是个兵,是个真正的兵!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下连队。于是爷爷带着他们深入基层连队,接触战士、了解战士、热爱战士。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质的变化,从当初“像个兵”,到后来“是个兵”,脱胎换骨,逐渐成长为真正的军人了。
老兵那些事儿(六)
(《人民前线》报道曲艺杂技队下连队体验生活为战士服务。右图为赵菱菱为战士演唱。)
       然而这只是基础,苏州评弹是否引进成功,要靠作品、靠演出来给出答案。可是时间不容他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徐、赵二位演员1963年入伍,而第三届全军文艺会演就在1964年!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大考”!可演什么呢?反映部队生活的评弹作品是一片空白一无所有。总不能唱《珍珠塔》、《玉蜻蜓》、《三笑姻缘》去参加全军会演吧。创作成了当务之急。作为主持全面工作的副队长,除了对“新兵”们在创作和表演上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培养,还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大胆改革,参与创作,群策群力,共同打造优秀作品。苏州评弹自然成了关注重点。时任前线歌剧团团长的胡石言同志亲自参与了弹词短篇《迎新曲》的创作。爷爷则执笔与徐林达、赵菱菱合作创作了弹词开篇《夸班长》。大家都充满信心,期待这些作品能够获得成功。
        1964年4月至5月间,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在北京举办。会演中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望。经评比,曲艺杂技队有三个节目、三名演员共获六个奖项。其中《迎新曲》或优秀节目奖,《夸班长》或优秀创作奖;徐林达、赵菱菱分别获得优秀演员奖!
老兵那些事儿(六)
(徐林达、赵菱菱在演出中。)
        曲艺杂技队的苏州评弹,作为军旅文艺的一支新兵,初出茅庐,就一鸣惊人,轰动了会演大会,轰动了北京文艺界。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大会办公室出版的《会刊》(1964.4.21.第九期)刊载《可喜的一枝花——苏州评弹观后感》:
       “南京部队文艺代表队演出了苏州评弹,这是一件可喜的事。《夸班长》、《迎新曲》的演出也是成功的,形象比较生动、完整,语言纯朴。演员徐林达、赵菱菱二同志在演出中充满了激情,也有着较浓的部队气质。
        他们运用了评弹‘说理说细’的特点,说法中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地铺叙情节,增加了艺术形象的可信性和说服力。这也说明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基础。《夸班长》里两个天真可爱的战士形象;《迎新曲》里的郭连长、班长和新入伍的带有稚气的战士形象,以及他们先进的思想感情,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郭连长劝战士吃面这一情节,就更为生动有力。它说明了我军官兵之间的亲密关系。
        他们在运用‘说、学、弹、唱、演’这五个方面,打破了旧有的手法、技巧和程式,大胆地进行了革新、发展和创造,既有独唱,又有重唱和朗诵,而使表唱、接口对衬,又发挥了评弹中说表和弹唱的特长。在曲式节奏上,揉合了杭、宁、扬各地健康朴实的曲调。既保持了评弹的特殊韵味;又大胆地突破了程式,使人觉得那么亲切、自然,这也是值得庆幸的事。也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改革发展,才有可能准确地表达战士的性格和思想,才有可能使这种形式更好地为部队服务。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伟大的时代里我们部队文艺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加以改革发展,让它为部队服务。”(济南部队文艺代表队供稿·阿凤)
        会演之后,余绪不断——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昆明军区国防歌舞团等兄弟部队文艺团体,纷纷来前线歌舞团曲艺杂技队观摩交流、互相学习,亦去苏沪地区挖掘人才,准备回去组建自己的苏州评弹演出队伍。
        两个月后,《夸班长》和《军中四季歌》(陈久安作词,徐林达、赵菱菱演唱)一同被中国唱片厂灌制成唱片公开发行,迅速流行于大江南北。徐林达和赵菱菱的辛勤汗水没有白费,他们一举成为享誉全军的评弹明星演员。而苏州评弹,从此也就成了前线歌舞团传统保留获奖节目,诸如《血桃花》、《雨中情》、《江南炊事兵》等等。以致几十年后,还有人记得当年的辉煌——“徐林达在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工作时候,名满全军。所以前线文工团的苏州弹词一直是部队系统曲艺的‘独养儿子’。”(参见《常林祥的博客·苏州评弹的新生代》)
        毕竟“为兵服务”才是最根本的宗旨。在多次下连队、下基层的慰问演出中,贴近战士生活、反映战士心声的苏州评弹,获得好评,受到南北方指战员的一致热情欢迎。
       苏州评弹,不仅在军旅文化阵地站住脚,而且延续了此后几十年的辉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