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鼻祖天梯山——西行漫记(37)

标签:
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 |
分类: 满世界溜达 |
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后,人们只是把它看作一种方术,并没有在社会上流传。佛教真正在中国集大成时期,应该是十六国时期,而凉州正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节点,西域高僧来到这里,爱上了这片山水,开坛讲经说法,当地统治者和百姓迅速接受了这种文化,使得佛教在凉州地区兴盛,佛教文化成为五凉时期凉州文化的重要特征。
人们在接受这一外来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古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开凿了天梯山石窟,石窟的开凿又引得更多的高僧来到凉州,修建寺院,翻译佛经,传经授法,加快了佛教向东传播的步伐。可以说天梯山石窟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称其为“石窟鼻祖”,一点也不为过。
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最为动荡的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许多王朝都十分血腥,这些王朝的统治者,一边拿着屠刀,一边推崇佛法,想想都十分怪异。也正是这一批人,用至高的权力,举国家之力,开凿了大量的石窟,使得我们今天能触碰石壁上千年的荣光。
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凉州大佛窟。由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9年开凿。东晋元熙八年(412)十月,北凉王沮渠蒙逊迁都于姑臧(武威),称河西王,修建城池,设置官署,修缮宫殿。同时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开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不久其母车氏病逝,特在窟中为其母雕凿石像一尊,形似泣涕之状,表示忏悔。
北凉永和七年(439年)六月,北魏拓跋焘自平城(大同)出发,进攻北凉。七月,至上郡属国城,以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尚书令刘絜与常山王拓跋素为前锋,两路并进,骠骁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后继,亲征姑臧(武威),北凉王沮渠牧犍投降。北魏从姑臧(武威)迁皇室宗族吏民3万户,约10万人到平城,其中包括凉州高僧昙曜等3000多僧侣,而这一批人成为开凿云岗石窟的中坚力量,我们今天看云岗早期的昙曜五窟,均有天梯山石窟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