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公碑——西行漫记

标签:
甘肃宁县梁公碑 |
分类: 满世界溜达 |
宁县博物馆内有一块奇特石碑,碑为青石料,高2.3米,宽0.83米。
石碑的阳面为“牛公碑”,为后梁宁州刺史牛知业,记述筑州城墙,建诸公署及州衙所立石碑。
石碑的阴面为梁公碑,碑首篆书“唐狄梁公之碑”六字。
这位梁公就是武周时期大名鼎鼎的狄仁杰,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宁县)刺史,他抚和戎夏,兴修水利,抚恤百姓,发展生产,深受当地百姓的尊崇和爱戴。狄仁杰离任宁州刺史后,宁州人为感念其德政,为他立了生祠。
这块碑也称“德政碑”,碑文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为狄仁杰所撰写。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正月十三,北宋名臣范仲淹被贬,从饶州(即鄱阳郡)去润州(即丹徒郡,今江苏省镇江市)任知州,途经彭泽县,拜祭了此间的狄梁公祠,他为狄梁公的功德所感动,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饱含敬仰之情的长文。全文共1907字,分为十四段,开篇就用了几个自然和社会的现象,即“天地闭、日月蚀、大厦仆、神器坠”来映衬狄梁公的功业艰难与伟大。谁能解决这些重大的难题?只有狄梁公了。第二、三部分介绍了狄梁公的出身,及忠孝之事,“公为子,极于孝;为臣,极于忠。忠孝之外掲如日月者,敢歌于庙中。”后面各部分用狄梁公的事迹来表述开篇的十二个字;最后部分,范仲淹抒发了自己愿以狄梁公为榜样,报效国家、报效民众的家国情怀。
庆历元年(1041年),范仲淹任职庆州(今甘肃庆阳),相隔300年,位居不同朝代的两代名臣相遇于同一地点——庆阳。范公遥想狄仁杰力挽李唐江山于即倾,而自己呕心沥血为天下苍生奋斗,不得上意,心愿终难实现;他提出的“庆历新政”也以失败告终,一时之间悲愤交加,心意难言。将两年前书写的长文,刻于碑石,立于狄梁公祠。一碑两相,珠联璧合。也算史上一段佳话。
后来此碑毁于战火,一直到明代,在知州边国柱的主持下,将范仲淹文重刻于“牛公碑”的背面,题为“梁公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