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行走川渝

标签:
成都草堂、杜甫 |
分类: 满世界溜达 |
杜甫(712年-770年),字少美。原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官二代,少年出游,两次高考落榜,后向皇帝献赋,得一小官,在任期间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流离颠沛,目睹小儿子饿死,经历了战乱带来的无穷灾难,看到各在百姓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在回到华州后,将其修订成书。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乾元三年(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第二年春,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在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在友人的接济下,杜甫及家人有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先后在此居住了四年,期间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等数百首诗。永泰元年(765年),友人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前往岳阳的船中,终年59岁。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
为纪念这们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多次重修成都草堂。今天 我们看到的草堂,是在明代的基础上,于1952年全面整修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