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在镇江西津渡古街旁,有一组异域风情的建筑。在西津街的小门旁牌子上标明“英国领士馆旧址”。5幢房屋依山形修建,高低错落,均为砖木结构,墙体统一为红砖、灰砖组合而成。最高的主楼为东印度外廊式建筑样式,类似的建筑风格在东南亚一带非常普遍。门窗统一采用清一色的乳白色,在灰、红的基调下,给人一种清新典雅的感觉。其它四幢均为哥特式建筑风格,主体色调与主楼一致,窗户的颜色也是与主楼一致的乳白色。在主楼的下面是一个欧式花园,几何式图案的绿植围绕着中央喷泉。与红灰相间的楼房相得益彰,美伦美奂。
想进去看看,小门紧闭。参观完镇江博物馆才知这组建筑是博物馆的一部分,要进去参观免费不免票,凭身份证在博物馆门口领票,凭票入内参观。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兵临镇江。镇江守城军民与侵略军殊死战斗,最后守城的青州兵全部殉国,无人生还。英军占领镇江达3个月之久,认定镇江是一处战略要地,在撤退前秘密绘制镇江地图,准备卷土重来。英国当局也确实有策动攻击镇江的行为,但被当时守卫镇江的太平天国军击退,未能得逞。咸丰七年(1857),英、法联合侵略中国,清政府无力抵抗,被迫先后订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以乞和。后即选定汉口、九江、镇江三地作为开埠口岸,英国特别提出要求:“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咸丰十一年(1861)一月,英国参赞巴夏礼等人来到镇江,选择地址建英国领事馆,并划定英国租界,作为中国7个英租界(上海、汉口、天津、九江、广州、厦门和镇江)之一。从此镇江就有了英租界这个“国中之国”。同治三年(1864)英国开始在云台山上建筑领事馆,光绪十四年(1888)初,镇江洋捕殴毙华人,群众愤怒焚毁了领事馆及巡捕房等。英国领事馆被镇江百姓烧掉后,满清当局屈服于英国侵略者的压力,由镇江地方官府出资赔偿重建的,领事馆于光绪十六年(1890)建成。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英国被迫交出租界。英领事将租界行政权交镇江商会团接管。1930年10月英领事将馆内房地产卖给江苏省的民政厅长赵启禄。至此,结束了英国在镇江享有的特权。新中国成立后,赵启騄的后人将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转交给镇江博物馆作为馆舍。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