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让我去盐业博物馆时,我还很不在意,想像不出盐能做出什么样的博物馆,参观后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自贡除了恐龙博物馆之外,还有这么好的一个专业博物馆。参观过燊海井后,对盐多少有了些了解,到了博物馆才知道盐的开采是多么的艰辛,盐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中国历史上有一场很重要的论战,西汉桓宽根据这次著名的论战写出《盐铁论》,当年读到这段历史时还很不以为然,认为盐就是吃的东西,交给民营也没什么了不起,这里才懂得盐对国家之重要。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科技史专业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市中区龙凤山下的釜溪河畔。1959年建。馆址为修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会馆。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馆内有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等。西秦会馆又名武圣宫,主供关帝神位,亦称关帝庙,俗称陕西庙。清初,陕籍商人来自流井经营盐业,发家致富。为了“款叙乡情”,并显示豪华富有,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动工兴建,历时16载,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道光七至八年(1827-1828),又进行大规模培修与扩建,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建筑,平面组合,总体方正,强调对称,中轴明确。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四周以廊墙及其它建筑组成,有大小五个院落群体。
博物馆的文物还是很丰富,主要有:一、岩口簿类,主要是馆藏岩口簿是反映清代以来井盐凿井成就的珍贵文物。它记载了钻前准备、凿井过程中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每天凿井的进尺,岩层情况、井下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处理事故采取的措施与办法的原始记录。二、治井工具,主要是井盐生产工具和设备,大量地是井盐钻治井工具。共珍藏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井盐凿治井工具130余种,约400多件。这些工具形态各异,轻重、长短比例悬殊,有的长达5米,有的又不足1米;既有重达数百公斤者,又有轻为几公斤的;三是工具,每一类是凿治井工具,包括用于正常钻进的钻头,用于特殊作业的钻头,打捞工具,补腔工具,测井工具和修治木柱工具等几大类。在这些工具中,凿井工具长大粗重,锋刃钢利,既能适应钻凿不同岩层和不同井段的需要,又能满足井下特殊作业的要求,把盐井凿达上千米,这在当时是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辉煌成就。第二类是打捞工具,打捞工具则构思巧妙,制作精巧,种类繁多,各具神通,能够成功地取出掉入井内的各种物件和排除井下发生的事故。四是契约帐册,契约和经营帐册亦是珍贵的盐业历史文物。馆藏盐业契约形成时间上起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下至民国37年(1948年)。这两百多年间,正值中国封建经济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历史阶段,这些契约再现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若干方面,反映了清代以来自贡盐业的经营管理和井灶租佃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珍贵史料;盐业经营帐册则系统地反映出井盐业的生产经营。
此馆是,1959年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倡议创建,郭沫若题写了馆名。去自贡一定要去看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