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看发改委的“地板价”
(2016-01-23 10:15:38)
标签:
时评杂谈 |
分类: 冷眼看世界 |
2015年12月15日,发改委宣布暂停调整油价,理由是“过低的油价不利于治污”。 2016年1月13日,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迅速出炉,最大的变化是油价的“地板价模式”得到确认——在石油国际市场油价低于每桶4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降低。这次设定地板价没有强调环保,而是换了一个新的理由——“保障能源安全”。 1月15日国际石油价格已经跌破30美元。而三月份国际原油交货价降到了27.7美元一桶。从石油市场走势来看,近期价格还会小幅下行。不少机构预测,国际石油价格可能长期在30美元的低位徘徊。而高盛预测,石油价格还会下跌。面对跌跌不休的油价,不知道发改委还会说什么?下一步怎样走?
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直接影响石油需求,全球石油可能长期过剩:过去几年里,美国的石油产量几乎翻了一倍,不但需求大减,反而开始出口石油;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坚持不减产;俄罗斯在油价下行的压力下,也加大了出口量,伊朗现在每天出口100—150万桶,而且解禁在即,供给还将每天增加50—100万桶;各石油出口国出口增加,而需求在减少。供求决定价格,石油低价运行就会是近几年的趋势。去年12月22日,沙特石油与资源部部长阿里纳伊米在接受《中东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沙特的产油成本最多在4至5美元/桶。”沙特在油价持续暴跌的时候曝光“石油成本最多在4至5美元/桶”意味深长,不过,坊间更有一种说法,沙特石油开采成本每桶只需2至3美元/桶。伊朗的石油开采价格也在10美元/桶以下。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分析发改委的两条理由。“过低的油价不利于治污”。这条理由可能发改委的官员都觉的可笑,所以在2016年1 月发布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时,抛去了这条理由,提出了新的理由:“保障能源安全”。 然而,国内原油产能下降,真的会危害我国的能源安全吗?恐怕未必。能源安全不等于能源自给。长期以来受“自给自足”观念的影响,我国对石油对外依存度高格外警惕,一些学者甚至“发明”了石油进口“国际警戒线”的概念——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于50%,即超过了警戒线。高于50%真的会影响中国的石油安全吗?我看不会,发达国家石油对外依存度普遍高于50%,日韩甚至高达90%,所以50%并不是什么“警戒线”。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进口大量石油不可避免。然而,这种看法似乎并未成为主流,结果为了所谓的“能源安全”, 而实行的石油地板价保护政策,可能会让市场无从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国内油企在投资时往往不计成本,不划算的油井依旧在高成本生产(据有资料说,我国青海的石油开采成本为55美元/桶),“冗员冗兵”依旧在这个行业沉睡,不想改革,不思进取。
2009年之后油价随行就市,发改委实行了22个工作日内参照国际三个主要市场的油价变化来波动,只要国际市场的油价波动超过4%,国内油价就跟随市场进行调整。虽着油价的持续上涨,发改委又把时间缩短为10个工作日,而且取消4%这个范围的约束。并没有为保护民众的利益实行“天花板”价,去年以来当国际油价大幅下调时,2016年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给油价限定了一个区间。当国际油价上涨到130美金以上时,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不提或者少提;国际油价跌到40美金以下时,国内油价不再降低。而广大民众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际油价一天天走低,与自己却没一毛钱关系,只能在WTO内享受不一样的待遇,我们已在享受世界上最高的石油消费税,今后还要享受高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