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汕尾历史文化名迹 |

好久之前就听说海丰有一座明朝年间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女墓,就想着去现场看一看,必竟在这周边城市,这座孝女墓还是唯一的,到现在还没有第二座完整的被发现。

墓就在汕尾市海丰县附城镇联西村委区域内广汕路北侧的大云岭孝女牌山(因彭孝女葬于此而得名)山坡上,也即现在的海丰县城三环路边一个叫西屯新村的路口直入,到最里面左转,然后沿着崎岖的泥土路走,在工场的后面,后面就是山,孝女墓也在这里了。

回看,这路不好走,要是没这些泥土,这路还是很好走的,去孝女墓那也是粗水泥路。

前面树下,那里立着孝女墓墓道碑。

这墓道碑是清朝顺治年间重立的,原来之前立的因为战乱毁坏了。


在路上就能看到孝女墓的牌坊了。




墓前是一座两柱单门的墓道坊,牌坊正中写着“千载佳城”,这个现代有重修,右边的柱子在五六十年代搞坏了,就重制一柱,看起来也没什么区别。


石柱刻联:“割股救父命女中贤德无双,尽孝感天心世上芳名第一”。

牌楼至坟墓之间的正中位置,竖立着一块宽0.8米,高1.5米的花岗岩功德牌,正中直刻“孝女彭氏墓”,右上方直书题名的是“钦差巡抚两广右都御史箫翀、巡按广东监察御史程昌、钦差提督广东学校副使章拯、惠州知府甘公亮”;左下方直书题名的是“海丰县知县刘逞、儒学训导徐淹、督工吏目周旦”,于“大明嘉靖元年岁次壬午孟春吉日立”。

墓前有两个龙头石构,其中一个有点损坏。



节淑孝女彭氏墓
这节淑孝女四个字有可能是属于朝廷旌表彭掌珠的。


站在墓后看前面,不远处是一处变电站。
网络资料:
彭掌珠,生于明朝弘治10年(公元1497年),卒于正德10年(公元1515年),父亲彭梅林,母亲田氏。
相传彭梅林是北宋潮州刺史彭延年的第14代裔孙。明朝弘治年间,彭梅林来海丰县衙任官,家住县城南门下巷,田氏生2女,长女幼时妖折,次女为彭掌珠。掌珠自幼接受封建礼制教育,受世俗影响,养成了勤劳、贤淑、孝道的品行。在彭掌珠10多岁时,父亲中邪生病,经多方医治不见好转,眼看病况日下,孝道的掌珠悲伤至极。巫医说,女儿之肉可作“药引”入药治疗父亲邪病。彭掌珠听后,忍受着万分痛楚,毅然割下大腿之肉,入药煎汤给父亲服用,可能是父亲长期服药,病情恰有好转的原因,在服用了这药汤之后,竟然痊愈了。之后,人们到处传颂着彭掌珠“割股救父命” 尽孝道的动人事迹。父亲康复后, 彭掌珠关心彭家延嗣的问题,支持父亲再娶。父亲娶二房葛氏,生下石涧、石泉2男儿。据其族谱记载,自此,下巷彭氏家族人丁兴旺,至今已传至第20几代了。彭掌珠幼时已许配圆山村陈家。掌珠17岁那年,父亲去世了,还未百日,生母田氏也病亡,她万分悲哀,决定为父母守孝3年。掌珠在墓地搭寮守孝1年后,男方按习俗提出完婚要求,因有婚约在先,故彭家同意掌珠出嫁。但掌珠认为守孝还未3年,要出嫁她不愿意,故在出嫁途中自缢于轿中。人们在惋惜的同时,深受掌珠的孝行感动,并把她葬在父亲墓地旁边。
海丰知县了解真情之后,逐级向上禀报,皇帝接到奏章之后,为之感动,下旨昭显其孝道,并于嘉靖元年岁次(公元1523年)为其建造孝女墓。
彭掌珠“割股救父命”的典型事例在海陆丰广为传颂,大家忘记了她的名字,都称之为“彭孝女”。

加载中…